2020年全市降本减负工作总结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经信局发布时间:2021-02-19 10:59
字号: 下载 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2020年,全市大力贯彻中央、省和市“六稳”“六保”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国家、省、市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针对企业发展痛点、难点、堵点,减轻企业负担,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3位,较上年前移8个位次。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0.8亿元,同比增长30.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

一、总体情况

(一)多措并举“降”,企业活力争相迸发。2020年,全市新增民营企业2.14万户,同比增长15.9%,分别居全省第7位和第4位;实现民营税收143.3亿元,居全省第7位。减税降费。大力落实对国务院先后出台的7批27项减税降费政策,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29亿元,其中: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约15亿元;去年年中出台政策在今年翘尾新增减税降费约14亿元。降低房租负担。对承租产权为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和国有企业经营性用房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免收2-4月房租,累计减免承租户3429户,减免金额5903万元。降低用能成本。疫情期间,为221家企业减少用电支出370.5万元。精准筛选全市18万电力客户享受阶段性“95折”降价政策,为企业减少用电成本达1.65亿元;执行直接交易准入政策,完成辖区内参与直接交易的314家企业准入条件的审核,退补电费金额达2.1亿元。降低融资成本。2月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5.61%,较2019年末下降0.77个百分点;全市银行机构减费让利超8亿元。延缓纳税期限。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9.6亿元,审批通过各类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232户计8.11亿元;审批通过各类纳税人延期申报540户。降低人力成本。截至2020年12月,减半征收全市养老保险费4469.47万元,失业保险费202.79万元,工伤保险费219.13万元;免收全市养老保险70410.3万元,失业保险费2336.84万元,工伤保险费4519.14万元;累计减收三项社保费8.2亿元。发放101家企业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1537.2万元;4910家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共计5142万元;1016家企业新增就业岗位补贴金额1548.7万元;248家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7382.8万元。清理账款拖欠。深入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共梳理拖欠款项30725.66万元,偿还率100%,确保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无分歧欠款应清尽清。

(二)大刀阔斧“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改革要求,对标长三角地区,先后出台《复制推广借鉴京沪两地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任务清单》《六安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六安市2020年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等改革文件,细化分解了735项改革任务。动态调整涉企收费清单。2020年调整后六安市市级涉企收费清单总项目数由建立时的114项下降到59项,降幅48.2%。其中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由38项下降到15项,降幅60.5%;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收费由61项下降到29项,降幅52.5%。调整规范权责清单。出台《六安市权责清单管理办法》,完成市直部门权责清单、公共服务清单、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即时动态调整工作,调整事项共计39项,其中中介服务清单取消6项,规范1项。完成权责清单中依职权类权责事项统一规范工作,累计规范县级县级权力事项共2228项,占县级总数超七成;规范市级(依职权类权力事项共2652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升级改版开办企业系统,通过政府买单方式免费提供税控设备和公章,实现企业开办1次提交、1个环节、0件材料、1日办结,全省唯一上线开办企业客户端移动版。实施企业注销便利度改革,将简易注销、一般注销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并实现“一网通办”。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开展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提升行政审批质效专项行动,市县行政许可事项平均承诺时限压减68%,申请材料精简28.56%。制定了《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赋权清单》,市相关部门赋予市开发区99项市级管理权限,其中行政许可16项,其他权利83项。“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深入推动,市县两级“一网通办”事项占比99.9%,全程网办事项达99.7%,98.6%政务服务事项进驻“一门”办理;全省试点设置7*24小时政务服务专区,实现随时办“不打烊”服务。

 

(三)千方百计“贷”,金融活水助企发展。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截至12月末,全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03.5亿元,同比增长18.3%,新增贷款为403.4亿元,余额、增速、增量分别位居全省第6、第7、第6位。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32.6亿元,同比增长26.3%,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8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173.4亿元,增量占全部贷款增量的43%;制造业贷款余额162.6亿元,同比增长35.2%,较年初增加42.3亿元。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升级完善六安市融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上架企业贷款产品39个,全年线上发放贷款近3亿元。持续开展“税融通”业务,将政策享受主体从纳税信用A级、B级企业扩大到M级企业,拓宽政策受惠面。全年发放“税融通”贷款25.1亿元,贷款余额23.1亿元,扶持企业1867户。完善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全年新型政银担业务新增发放4100户69.11亿元,在保企业6181户,在保余额69.04亿元。大力推广续贷过桥业务,累计为1201户小微企业提供57.7亿元转贷资金支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2020年,全市共计实现直接融资84.8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8%。发挥市本级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支持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和成熟期的企业发展壮大。目前,基金已出资15亿元,市场化子基金已投项目88个、投资金额25.06亿元。为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瀚海新材料、鸿杰威尔、海洋羽毛、安徽精卓光显、大团结农业等举办融资专场对接,定向融资2.2亿元。搜集企业发展融资需求,对接省股交中心,全市55家企业在省股交中心获得融资3.28亿元。

(四)全心全意“扶”,帮扶救治助企纾困。在实施“千名干部进万企”“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基础上,建立了“一库四单”机制,精准有效帮扶企业。强化干部包保。市、县区、乡镇三级明确2204名干部包保联系4217家企业(项目),省重点项目、“四上”企业、培育库企业实施全覆盖包保,按月实地走访企业,“一企一策”开展帮扶。打包宣传惠企政策。编制《六安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清单、操作办法及流程》《六安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清单(2020年10月版)》,提炼核心政策381条,逐条明确申报条件、操作程序、申报材料和部门等信息,线上线下精准推送企业。同时,在安徽政务服务网六安分厅开设专栏,实施政策线上兑现,实现政策线上能查能办,扶持资金直达。建立企业问题清单。市、县区建立问题台账,分级分层协调解决,全年办结企业反映问题3940个,全省第2位。实施重难点问题挂牌督办机制,省工作组、市“四送一服”办合力跟踪督办重难点问题。开展专题专项行动。2-4月份开展以“四送一服”为主抓手推进企业复产复工专项行动,帮疫情防控、帮企业招工、帮物流协调、帮产业链协同,解决资金17.15亿元、用工12284人次、解决产业链协同问题365个;5月、11月分别省、市工作组联合开展“四送一服”集中活动月,累计办结问题550个,解决企业资金17.44亿元、土地3623亩、兑现政策7.26亿元。8月份,市政府组建16个工作组赴县区开展服务业“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活动,摸排拟入库企业231家;9月份,组建8个工作小组深入361家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开展走访服务,现场解决问题147个。开展满意度调查。按季度对县区干部包保联系的企业和项目、调研走访的企业、反映问题的企业进行全覆盖电话访问,了解企业真实感受。前三季度我市企业对反映问题办理满意度达96.97%,全省前5。

二、存在问题

(一)小微企业发展不容乐观。规上工业企业中869户小微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9%,低于全部规上企业13.1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比大幅攀升,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40.5%,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达30.3天,同比增加7.4天;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达15.2天,同比增加3.1天。

(二)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小微企业资金链较为脆弱,一旦企业经营风险显现或资金周转不畅,资金链容易断裂,同时抵押物不足,有效担保难以覆盖,无法满足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条件;另一方面,小微财务制度不健全,市场经营风险大,安全性低,加之小微贷款效益较低等因素,导致金融机构在对其授信方面积极性不高。

(三)减负力度与企业期盼还有差距。国家和省市县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企业成本有所降低,但受国际经济形势、新冠疫情和洪灾叠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严重困难,部分企业认为目前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期盼能出台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此外,现有政策合力发挥不够,目前,发改、经信、财政、税务、金融、人社等有关部门均密集出台惠企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自为战,合力不强情形仍然存在,企业获得全方位、立体式政策扶持仍需加强。

三、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加强政策宣贯。充分利用减负政策宣传周、“四送一服”等活动,加大政策宣贯力度,以政策宣传为推手,以政策落实为着力点,把降本增效作为稳企业的重要手段,落实好中央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干部包保联系企业力度,将服务着力向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延伸,通过干部走访宣传和企业自主对接,让企业能够畅通无阻获取政策信息和流程,通过分级分层进行分办交办,全程跟踪督办,做到问题有人帮、有人办、办满意。

(二)进一步加强政策落地。坚持减负联席会议工作推进机制,整合各方政策资源,形成政策执行合力,“打包”服务企业。加强对各级降成本相关政策的一对一宣贯解读,精准响应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常态化高效服务。持续加强市财政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逐步扩大市涉企专项资金规模、拓展扶持范围,将项目奖补金额、奖补比例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直接补助、贴息、股权投资和“借转补”等多种形式对企业进行支持,推动财政资金由事后奖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和激励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监督督查。充分发挥省减负综合服务平台及12315平台监管作用,加强督促检查,规范职能部门的收费行为。加强减轻企业负担专题研究,分析研判企业负担形势,做好政策效果跟踪分析,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及时提出措施建议,不断提高工作精准性和导向性。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