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主要领导解读】市经信局局长王友年解读《2020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经信局发布时间:2020-04-20 16:52
字号: 下载 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一、扎实苦干,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实施绿色振兴战略,以制造强市建设为中心,着力构建“3610”产业新体系,重点实施工业转型发展“十大行动”,不断壮大工业经济骨骼,工业和民营经济呈现总量不断壮大、活力持续增强、结构逐步优化、发展稳中向好的局面。

这一年,我们顶住下行压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1位。累计工业用电49.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61%,增速居全省第1位。全市34个行业大类中,有27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9.4%。企业效益和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5.6亿元,同比增长27.9%,增幅位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0.8亿元,同比下降10%,降幅位居全省第5位;规模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下降1.9元,2019年度降成本考核中,我市得分居全省第3位。全市实现工业税收48.8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制造业实现税收34亿元,同比增长15.5%。

这一年,我们努力扩大投资,培植工业发展后劲。坚持“产业为纲、项目为王”的理念,始终把项目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和源动力,紧盯项目签约、落地、审批、建设、投产、达效全流程不放松。总投资270亿元的恒大新能源汽车六安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欧菲光安徽精卓、上达柔性集成电路、春兴精工5G产业园等项目相继落户。霍邱300万吨钢铁项目顺利建设并试产发挥效益,迎驾野岭产业园、嘉悦新能源电池片、明天氢能产业园一期、远大住工、美盈森六安基地等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应流航空产业园、五洲新春霍山产业园、雅迪新能源电动车金寨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年完成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12个,完成投资268.59亿元,超计划进度3.7个百分点。建立市政府直接调度重大项目库,全年市政府召开落地工业项目调度会11次,成功举办金寨、舒城项目现场会,激励各地“三比一争”。2019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这一年,我们主攻返乡创业,民营经济活力彰显。大力实施返乡创业工程,推动民营资本回流。叶露中市长亲自主持新闻发布会、宣传六安创新创业发展环境。举办专题推介会、对口协商会、“接您回家”等活动,引导各路人才返乡创业。实施“筑巢引凤”计划,积极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两大“阵地”建设。全市返乡创业平台达到51个,总建筑面积逾600万平方米,入驻返乡创业企业2267户,带动就业4.3万人。突出高位推动,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大会和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发布7大行业民营企业排序,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成立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打造“五大服务新体系”,建设“五大服务新抓手”,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壮大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规模,2019年共兑付资金1.48亿元,争取制造强省和民营经济专项资金7646.7万元。2019年,全市新增注册民营企业1.85万户,同比增长17.9%,民营企业总数达到8.2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3.6%,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1.3%。

这一年,我们培育“专精特新”,梯队建设成效显著。继续加大“个转企、小升规、规上市”培育力度,开展工业企业递次纳规行动,2019年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53户,累计达到932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345户,超10亿元企业18户。迎驾集团、六钢集团、应流集团、华电六安电厂、江淮电机、长江精工等支柱企业持续稳健发展,胜利精密、中财管道、英力电子、东旭康图等一批新兴企业快速崛起,引领我市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持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市级培育库、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聚焦细分领域,培育行业“小巨人”和“单打冠军”。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户、市级40户、市级培育库企业99户,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挂牌9户、“科技创新板”挂牌65户。争取国家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奖补资金1765万元。

这一年,我们着力技改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引导企业在技术中心、工业设计、绿色工厂、软件首版次、工业APP等方面取得突破。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1%大关,增幅居全省第五位。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4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个、省市级绿色工厂13个、安徽工业精品7项、省级节水型企业8家。举办省第六届工业设计大赛专项赛和首届六安市工业设计高峰论坛。认真贯彻省政府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推广机器换人664台,新认定省级智能工厂1家、省级数字化车间7家。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5户企业参与“精品安徽、精彩安徽”宣传。在全省首个发布《六安市5G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推进5G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5G在高清视频通话、远程医疗、智慧旅游、工业互联网等多个领域开展应用示范。把技术改造作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借“智”登高的核心手段。全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92个,技术改造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在全省技术改造现场会上,我市作经验交流。

这一年,我们优化发展环境,助力企业纾困解难。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达27.9亿元。加大对民营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全年累计为1371户企业续贷过桥85.7亿元,为622户企业提供“税融通”贷款8.8亿元,全市新型政银担贷款余额44.3亿元。深化“清理民营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累计清理偿还欠款3.03亿元,偿还进度居全省第1位。开展困难企业诊断救治,全年帮扶156户企业恢复正常生产,占全部困难企业的54%。开展“入企诊断”,6户企业成为我市第一批诊断提升企业。加快推进“退城进园”工作,2019年完成星瑞齿轮等14户企业退城进园,收储土地617.91亩。制定《六安市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加快处置“僵尸企业”的实施意见》,在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市纪委监委的大力支持下,持续强化处置工作调度和再监督,全年处置“僵尸企业”81户、盘活土地5304.56亩、处置闲置资产24.88亿元、新引进投资60.63亿元。制定全市企业家培养计划,推荐140名经营管理人才进入省级企业家人才培育库。举办200多家企业参加的数字经济进企业暨企业登云培训活动,指导开展企业登云。全市全年共举办企业家培训44场次,近4000人次参加;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新生代”青年企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型企业市场维护与销售拓展等专题培训班在企业家群体中反响良好。

回顾2019年,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清晰、区域发展进一步集聚、环境氛围进一步优化,这些成绩令人鼓舞,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工业和民营经济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总量不大实力不强。2019年我市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省比重仅为3.5%,居全省第13位,增速位居全省第11位,民营经济增加值仅占全省总量的4.7%,居全省第10位,近几年想实现争先进位压力很大。骨干企业实力不强,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多年未突破20户。二是结构不优转型较慢。传统产业提升不快,两新产业贡献不大,高耗能产业转型不畅。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比重仅为2.3%。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总量的25.4%,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三是项目结构有待优化。牵动力大的好项目、大项目总体偏少,10亿元项目只有14个,仅占项目总数的6.5%;项目报大建小、报快建慢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影响投资的不利因素较多,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四是要素制约依然明显。2019年,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120.3亿元,同比下降3.8%。全市有12个项目因缺少土地指标无法开工。用工难在企业中普遍存在,技术工、熟练工严重缺乏。面对困难,我们要正视不足,迎难而上,坚定信心,奋发而为,锲而不舍抓工业、抓民营、抓实体,努力推动全市工业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共度时艰,抗疫情、抢发展时不我待

步入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按下了暂停键,我市的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也遭受巨大影响,既定的工作进度被打乱,经济活动一度停摆,一些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被迫停产和延缓。在这种极其不利的情况下,我们严格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抗击疫情保障物资、帮扶企业复工复产。

一是全力保障重点物资供应。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第一时间成立市疫情物资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企业、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医疗物资的生产、储备、调拨和采购。1月24日以来,市经信局全体干部取消假期,坚决扛起医疗物资保供政治责任,内抓生产、外抓抢购、狠抓服务、精准保供。截至3月底,市本级筹集防护物资527万件、价值1965万元,确保一线医疗、执法、执勤人员物资不断供。指导企业迅速转产医疗物资,全市在产防疫应急物资生产企业29家,其中口罩生产企业23家,日产量200万只,有力保障了全市的口罩供应。竭尽所能帮助富美医疗公司生产医用防护服,坚决服从疫情防控物资统一管理和调拨,全力支持武汉,截至目前,共发往武汉6.4万套医用防护服。

二是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要求,2月8日召开全市疫情防控期间工业企业和建设项目复产复工会议,2月9日印发《六安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做好全市企业和建设项目复产复工的通告》(第8号),向企业推广《六安市复产复工企业和建设项目疫情防控导则》《六安市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复产“十必须十不得”规定》。贯彻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分级分地区《指导意见》,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各县区疫情防控风险等级划分,指导县区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分区分级精准施策。为避免防疫政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指导和帮助企业科学安排复工复产,我们抓住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开创了“五个一”疫情防控机制,即:“一责两案”责任落实精准,“一人一档”员工防控精准,“一本手册”企业管理培训精准,“一个平台”复工程序简化精准,“一次演练”企业应急管理精准。有力推动了我市工业和民营经济的尽快复苏,我市复工复产率始终位居全省前列。

三是积极帮扶企业保发展。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政策措施,制定工作落实责任清单,推动防控物资生产供应、支持中小微企业等一揽子政策落实落细。大力推进以“帮您复工、助您上岗”为主题的“五帮五助”工作机制,“一对一”宣传、解读中央、省、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关政策,“一对一”帮助解决产业链协同配套、用工需求、融资难、原材料购买难等问题。及时召开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调度推进会,加快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等相关政策的申报和兑付进度,围绕困难企业帮扶推深做实“四送一服”行动,全力助推企业达产达效、渡过难关。

《致全市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的一封信》中,我们深情流露,感谢他们在2019年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致敬他们在抗击疫情时展现的桑梓情怀和大爱精神,钦佩他们在遭遇挫折后振奋精神谋发展的豪情壮志。1-2月份,我市因疫情影响而导致的工业经济主要指标降幅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下降11.5%,工业投资下降19.9%,分别低于全省平均降幅0.6和11.3个百分点。

三、砥砺前行,奋力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部分区域局势不稳定等不利因素进一步加剧。很多企业在高端芯片、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等进口和技术合作难度进一步加大,供应链安全和产业链稳定受到威胁,我市高端短缺、低端过剩的困境一时难以摆脱。从国内看,经济下行的压力逐年加大,投资增速逐年趋缓,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明显下滑,内部需求的转型十分艰难,传统消费进入瓶颈期,而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从长三角区域和省内看,六安市虽然搭上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末班车,但可以预见的是产业竞争将更为激烈。近年来,沪苏浙加快腾笼换鸟、转型升级步伐,省内如滁州、芜湖等市发展迅猛,我市产业基础能力相比较为薄弱,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均面临较大压力。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认清困难和差距的同时,我们也要坚定信心,奋发而为谋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从区域上看,我市坐拥长三江一体化、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等发展机遇,交通区位优势愈发明显。同时,我市以北部铁矿资源为重点,以合六经济走廊为主轴,以大别山绿色资源、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为支撑的“六”字型工业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连续十四年以一号文件出台年度工业经济工作意见或要点,特别是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工业、民营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发展共识进一步统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六安工业和民营经济一定能够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六安撤地建市20周年。我们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造强市建设为中心,抓项目、育龙头、增活力、优环境、解难题、促转型,着力推动工业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实现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8%,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的发展目标。

(一)抓项目壮脊梁。从落地工业项目和技改项目两方面入手,着力“栽新树”和“发新枝”。锲而不舍实施“积树造林”工程,健全市级5000万元以上、县区3000万元以上落地工业项目“三库联动”调度推进机制,进一步规范项目入库标准和动态调整,坚持“三库联调”与“一库一调”相结合,激励各地开展“三比一争”,聚力厚植工业发展后劲。实施规模工业企业“6+1”技术改造提升行动,聚焦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绿色化、创新化“六化”发展方向,建设一批技改示范项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全年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落地开工200个以上,投产100个以上;技改投资增长12%以上,实施技改项目400个以上。

(二)抓产业强龙头。着力抓好企业梯队建设,夯实工业发展的产业基础。进一步明晰思路,制定行业指导目录。围绕主导产业,推动大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一企一策”打造百亿级企业。建立龙头企业监测体系,市级逐月监测产值10亿元以上及亿元以上增速超30%的企业、县级逐月监测规模以上增速超20%的企业,推动市场好、实力强的企业加快发展。开展企业递次纳规行动,建立健全投产项目转化和成长性企业入规双擎机制,培育新的增长点和骨干企业后备资源。建立退规企业监测库,加快高成长性规下企业发展。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企业100户以上,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350户,超10亿元企业20户,50亿元企业2户,百亿元企业1户。

(三)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出台支持5G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加强5G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力度,大力发展5G核心零部件、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培育春兴通信科技5G射频器件园区和胜利精密5G智能终端园区。加快软件首版次、工业APP等成果转化,开展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应用摸底,优选企业推广过程控制系统(PCS)、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和工业设备远程运维的集成应用。重点支持企业利用云资源和5G技术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2020年力争培育5-10个“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

(四)抓返乡创业增活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落实“一把手”职责,推动开展主题招商活动,引导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按照建设模式多样化、发展定位清晰化、管理运营市场化、服务保障专业化、政策配套精准化的原则,进一步拓展和优化返乡创业平台,加快建设提升一批高质量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力争创建省级以上返乡创业平台3个,打造10个市级返乡创业园。加大稳岗支持,贯彻落实援企稳岗政策,积极推进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在市电视台、皖西日报、政府网站及新媒体开辟“返乡创业”专栏,加大返乡创业宣传推介力度,提升返乡创业工程的感召力。

(五)抓民营优环境。鼓励民营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实施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分季度通报降成本政策落实情况。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清欠行动,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深做实“千名干部进万企”“四送一服”行动,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健全民营企业分行业年度百强榜的发布推介制度。编纂《六安工业脊梁——六安市优秀企业家风采录》,大力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家先进事迹。力争2020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5%,新增注册民营企业2万户以上。

(六)抓创新赋动能。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院士工作站建设,引导和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实施智能化改造和循环化改造,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工业设计行业发展,办好省工业设计专项赛。推行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推广“机器换人”,全年实施500台以上。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型制造、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等各类示范创建工作。全年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户以上,省市级智能工厂、绿色工厂、数字化车间30个以上。

(七)抓平台促融合。加快推进合六氢走廊、新型显示产业舒城配套基地、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建设。以合六经济走廊为主轴,以8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为主阵地,进一步提升工业发展平台的综合承载能力,高质量建设一批“园中园”,加快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省级以上开发区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70%以上。围绕产业布局系统化、营商环境便利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合六同城化的要求,积极与合肥开展多层次、多部门、多方位对接,提高与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协同性,立足特色,错位发展,着力打造一批“配套专家”。

(八)抓要素解难题。强化工业服务能力建设,加强企业家培训和交流学习,全力服务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困难企业台账,建立健全困难企业鉴别推送、把脉会诊、分户包保、联动共治、实效通报五项机制,扎实推进困难企业诊断救治。建立健全“僵尸企业”处置多部门联合长效机制,全面建立处置工作绿色通道,加强对租赁处置的规范化管理,把“僵尸企业”的有效资产在招商过程中打包推介,充分释放存量资源。引导金融服务向实体经济倾斜,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续贷支持力度,提高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比重。帮助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劳动力供给,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

同志们,建设新时代幸福六安重任在肩、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使命光荣。2020年已经过去一个季度,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以更大的决心、更足的干劲、更实的举措,推进六安工业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