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推进】精准施策突破难点在探索中开拓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新局面----六安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十年总结

来源单位:市教体局 发布时间:2021-04-20 13:16 访问量:

 六安市位于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集山区、库区、老区、贫困地区于一体,全市有五个试点县区(金寨县、霍邱县、叶集区为国家试点,舒城县、裕安区为地方试点)945所农村中小学校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每年受益学生25.6万人,已实现试点县区学校和学生覆盖率100%,食堂供餐率100%。我市自2011年秋启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克难攻坚,精准施策,勇于探索,突破难点,扎实推进学生营养改善高标准实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连续三年在市民生工程考核中获优秀等次,受到市政府通报表彰。 主要做法和成效总结如下:

一、健全机制,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列入民生工程、教育扶贫工程。成立领导组,市分管市长和县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财政、教育、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共同制定实施方案和各项管理制度,明确任务,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实行“五长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领导一起上的领导机制;教育部门全力以赴,有关部门、乡镇、学校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分乡镇、分部门、分学校细化责任,严格奖惩的考核机制,构建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责任体系。

二、多措并举,实现食堂供餐全覆盖。一是加大投入。全市累计投入3.5亿完成新建、改扩建900余所学校食堂(小伙房),供餐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生膳食补助县级配套、食堂从业人员工资、教师午间看护补助及设备维修添置款、水电气补助等运转经费均纳入县区财政预算,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由“牛奶+蛋糕”向食堂供餐过渡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推行“小伙房”备案制。由于我市边远山区50人以下学校、教学点多,“小伙房”面积和功能达不到办证要求。市教育局、市食药监局在金寨县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学生营养改善“小伙房”备案制,使全市238所小学(教学点)能按时开餐。三是食堂用工实行劳务派遣。经过3年的试点、总结和推进,2020年秋学期,全市886所公办学校营养餐食堂从业人员2726人,全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劳务企业派遣。学校将食堂的各项劳务外包劳务企业。劳务承包合同由县区统一制定。学校配合劳务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管理,学期结束时通过师生、家长对劳务企业和从业人员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考评。四是加强学生餐后管理。各地学校教师采取轮流值班制,认真做好学生的看护工作。或辅导作业,或看孩子午睡。不少学校开放功能室或少年宫,让学生参加音乐、美术、书法等兴趣活动,让学生午间丰富生活多彩。

三、强化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一是层层压实责任。市县区政府、教育局、学校和有关供应商之间,层层签定责任书,明确职责、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强化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确保食品安全。二是全面实施食材招标采购。全市所有学校(含民办学校)营养餐食堂大宗食(粮、油)材均实行县级政府招标采购;荤素菜及辅料肉类由县区或学校实行招标定点采购,除边远规模较小的教学点外全部实现食堂新鲜荤蔬菜一日一供,落实“三人制”食材验收制度。食品质量得到提高,食品安全有了保障。三是全面推进“互联网+视频厨房”工程。学校食堂监控视频实现县区教育、市场监管部门实时监控。四是开展食材质量检测。全面开展委托第三方抽检食材质量,涉及品种有米、油、猪肉、鸡肉、牛肉、蔬菜等,做到食品来源可溯、风险可控、质量可靠。

四、建章立制,强化资金安全管理。一是严格财务管理。各地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全面实施网络版会计核算系统管理营养餐财务。学生、教职工自缴餐费均纳入县区统一管理,统收统支。全面推进寄宿制学校早晚餐与营养午餐统一管理、统一建账,分别明细核算。公、民办学校食材采购实行统一管理。二是重视财务人员队伍建设。各县区营养办配备了财务管理人员,县区从教育系统遴选教师从事食堂财务工作,分级开展财务人员业务培训,开展营养餐财务互查活动,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审计督查。全市自2018年开始委托第三方审计事务所对学校营养餐财务进行审计,还和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了专项检查和食堂财务专项审计。四是坚持公开公示。统一制作公示牌,及时公示受益学生人数、经费账目、每周菜谱、每日带量带价菜谱、资产负债表、财务收支明细等。各县区统一印制各类食品安全台账,公示国家、省、市、县营养餐投诉热线,普遍建立营养餐家长微信群,及时宣传政策、公示就餐情况,接受学生、家长、社会监督。

五、加强宣传  浓厚食育教育。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积极开展民生工程集中宣传月活动,印发致家长一封信、明白卡,设立意见箱和投诉热线。新华社、人民网、学习强国、安徽日报、省电视台、省民生网、教育网等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我市各地学生营养改善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二是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开展争创学生营养改善“示范食堂”活动。市教体局和市市场监管局共同制定实施方案、考评细则,采取学校申报、初审推荐、复评验收、公示表扬等程序进行,并实行挂牌、摘牌动态管理。自2017年开展以来已评出市级“示范食堂”64所。在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支出和指导下,全市有五所学校开展学生电子营养师试点工作,根据《学生餐营养指南》科学配餐,并实现带量食谱日平均、周平均营养素分析,深受师生和家长的欢迎。我们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序在全市推进,逐步实现学生营养餐由吃得饱、吃得好向吃的营养转变。三是开展学生食育教育。学校利用校园网、广播站、宣传厨窗、黑板报、征文、演讲比赛、班会、队会、“5.20”学生营养日、光盘行动等活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编印食育教育校本教材,利用健康课、周会课、课外活动等开展对学生的食育教育,深入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教育,全市已有10所学校被评为全国“学生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其中霍邱县4所、金寨县6所。

六、存在问题和困难

1、目前,县级营养办大多是临时机构,无人员编制,许多营养办工作人员都是从学校抽调的人员,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责任的落实。

2、教师看护陪餐费用自理,不少教师认为不合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不含学校和医院)在编在岗的干部职工(含员额内聘用人员)实行工作日期间午餐补助,补助资金列入部门年度财政预算,而教师看护学生的陪餐费用需教师自己支付。

3、试点县区均为贫困地区,经济本来就困难,各项配套资金和运转经费投入大,县区财政难以支撑。

4、学校食堂财务人员严重短缺,兼职人员业务水平不够高。

5、食堂从业人员工资偏低、年龄偏大、技艺较差,人员流动性较大,符合社保条件的员工未购买保险。

6、学校食堂设备设施老化破旧,尤其地方试点学校食堂不少是教室改建而成,供餐条件较差,亟需新(改扩)建。

7.学校营养膳食指导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8.小规模学校由于学生少、资金少、耗损大,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只能满足吃饱,无法满足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9.民办学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县区没有把食堂运营经费、人员劳务费和学生午间看护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公、民办学校实行统一管理难度大。

七、意见和建议

1、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县级、学校工作机构和工作职责,明确县级、学校工作人员及其相关待遇。

2、建议建立营养改善计划运转经费分担机制,国家、省对试点县区运转经费按一定比例予以配套。

3、建议教师看护陪餐费用比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误餐费列入部门预算由各县区财政支付。

4、建议国家、省出台政策,要求各地政府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确定食堂从业人员的工资标准,并将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5、试点县区国拨膳食补助资金尚有结余,结余资金如何使用尚未明确,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结余资金使用范围和要求。

6、建议国家对试点县食堂建设和设备设施更新投入专项资金。

7、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建议提高国家基础膳食标准,由4元提高到5元。

8、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向小规模学校适当倾斜膳食补助资金,按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做法(不到100人的学校按照100人拨付义保经费),50人以下学校适当增加膳食补助资金。

9、国家层面能否明文规定要求地方政府比照公办学校将民办学校食堂运营经费、人员劳务费和学生午间看护费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10、食堂从业人员的社保问题不解决将存在劳动用工的法律风险,建议新出台的国家文件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切实解决食堂从业人员社保问题。

11、建议将食堂设备及低值易耗品更新、食堂维修列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范围,由各县区列入年度校舍维修资金使用计划。

12、建议将营养改善计划学校学生视同寄宿制学生,在公用经费拨款中每生每年增拨200元作为水电费补助给予保障。

13、建议国家出台政策要求规模较大的学校必须配备专业财务人员编制,并列入学校优质教育均衡验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