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人民政府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印发《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的通知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发改委发布时间:2021-05-01 17:33
字号: 下载 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六政〔202117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六安市人民政府  

2021411  


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4

 

目 录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阶段现代化幸福

六安建设新征程 1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1

第二节 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 9

第三节 指导思想 11

第四节 远景目标 13

第五节 战略定位 14

第六节 “十四五”主要目标 16

第二章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20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 20

第二节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26

第三节 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 36

第三章 实施创新驱动,培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38

第一节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8

第二节 建设创新创业活力城市 41

第三节 大力实施数字经济赋能 42

第四节 建设人力资源和人才强市 43

第四章 努力扩大内需,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44

第一节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44

第二节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46

第三节 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 48

第四节 培育发展新型消费 54

第五章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56

第一节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56

第二节 推进合肥六安同城化发展 57

第三节 高质量建设合六经济走廊 58

第四节 协同打造美丽长江经济带 60

第五节 协同推进中部地区崛起 60

第六节 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 61

第六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62

第一节 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62

第二节 建设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 62

第三节 加快县城和集镇建设 65

第四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67

第七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68

第一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68

第二节 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69

第三节 推深做实四大平台 72

第四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75

第八章 深化市场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76

第一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77

第二节 深入转变政府职能 78

第三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80

第九章 强化开放合作,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82

第一节 积极推动“走出去” 82

第二节 促进高水平“引进来” 83

第三节 努力扩大对贸易 84

第十章 优化生态体系,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 85

第一节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85

第二节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87

第三节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88

第十一章 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91

第一节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92

第二节 全面推进健康六安建设 95

第三节 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98

第四节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99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00

第六节 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102

第十二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

文化强市 104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104

第二节 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105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106

第十三章 完善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108

第一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108

第二节 深化法治六安建设 109

第三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10

第十四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六安 110

第一节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111

第二节 确保经济安全 111

第三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112

第四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113

第十五章 强化实施保障,凝心聚力共绘发展蓝图 113

第一节 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114

第二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115

第三节 强化项目建设 115

第四节 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 116

第五节 实施监督评估 116

 

《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和《中共六安市委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制定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六安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展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部署重大任务,确定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市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到十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和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特别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大疫情”“大旱情”“大汛情”的严重冲击,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特别是亲临六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69.5亿元,年均增长7%。财政收入达到231.4亿元,年均增长10.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2.9亿元。在工业领域大力实施“积树造林”“老树发新干”工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四上企业”达到1997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35亿元,年均增长10%。深入实施“精重促”行动,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277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2%。开展“千名行长进万企”行动,存款类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81.7%。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产业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初步形成了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欧菲光安徽精卓、应流小型涡轮发动机、嘉悦新能源、迎驾野岭产业园、富春智慧物流、年产300万吨霍邱钢厂等一批产业标志性项目顺利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显著增强。

脱贫攻坚胜利完成。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5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44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0.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指标,尽锐出战,“万名干部”深入脱贫一线,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2.5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35.7亿元,建成产业扶贫园区461个,建成并网光伏扶贫电站59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一。全面推广“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模式,建设就业扶贫驿站156个。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5.5万户、易地扶贫搬迁977333555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无失学辍学,实现所有贫困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全面提升“双基”建设水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探索出扶贫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光伏扶贫、“深贫保”综合保险、扶贫工作“背包式”巡察等“六安经验”,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担当有为集体称号。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4.3:36.3:49.4。成功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一基地、一工程、三专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上升到38.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31.4%,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250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件,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建成博微长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应流集团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5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工程(重点)实验室4家、院士工作站2家。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5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13个。新增万佛湖5A级景区,4A级及以上景区达到26个。优化整合开发园区,8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5%以上,成为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源。

城市能级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到48%。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9.5平方公里。老城更新有序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西部生态新区、绿色城南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全面实施中心城区“畅强补”工程,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市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文化馆和体育中心投入使用,万达广场、吾悦广场建成营业,六安环球港、罍街、奥特莱斯等大型综合体开工建设。“中心城区征迁扫尾攻坚”“让征迁市民早日回家”“两补一化”等专项行动先后开展,新建15个安置小区,让2.8万户、8.5万人“早日回家”。开展省级绿色生态城市综合试点,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深化。全市累计开工10.7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103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以特色产业为抓手,以“一谷一带”“一岭一库”为平台,深入实施“138+N”工程,累计投入114亿元,实施项目239个。全市茶园面积达到75万亩,六安茶谷品牌价值522亿元。淠淮生态经济带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05万亩。江淮果岭林果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西山药库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霍山石斛载入《中国药典》。8大农业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66亿元。耕地保有量稳定在78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亿斤左右。金寨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舒城桃溪农业现代产业园获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金寨县中医药大健康、霍山县大别山生态食品获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舒城县、霍山县、裕安区跻身“中国茶业百强县”,霍山县荣获“中国黄茶之乡”称号,霍邱县荣获“中国生态稻虾第一县”称号。成功创建8个省级特色小镇,霍山县上土市温泉小镇获评中国特色小镇50强。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施交通“内畅外联”工程,高质量完成六安站改造,合安高铁建成运营,六安-安庆铁路开工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市县通一级公路、乡镇通三级公路、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5087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1833公里,均为全省第一。全域公交网络体系建设“六安模式”在全国推广,确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和全国第二批交通强国试点单位。累计完成电网投资75亿元,新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2座、220千伏输变电工程5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13座,实施霍山原水电供区、行蓄洪区、贫困地区及偏远地区农网改造升级,电网供电质量、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中石化合肥-六安成品油支线、六安-霍山和新桥机场-金安天然气支线,油气安全保供能力明显增强。完成淠河治理、史河治理、淮河干流临王段一般堤防加固、城西湖闸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淮河行蓄洪区居民迁建加快实施,18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37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灾后重建和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全面完成小水电清理。全光网络基本建成,4G网络基本实现城乡全面覆盖。5G建设及示范应用走在全省前列,建设5G基站1906个,开通5G设备1580套。

生态环境保持优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大别山绿色生态屏障更加牢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有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阶段性目标,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居全省前列,六大水库水质优良率、11个地表水水质国考断面达标率、罗管闸生态补偿断面合格率均为100%,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有效落实。完成人工造林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51%。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68.6%。霍邱经济开发区等6个园区循环化改造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明体制不断完善,河长制、湖长制和林长制改革全面落实,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有序实施,六安城区水环境(厂--河)一体化综合治理工程顺利推进。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低碳城市试点、魅力中国城十佳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金寨县获批“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霍山县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叶集成功设区,市县机构改革任务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减证便民”改革取得成效,“3+2”清单制度体系实现全覆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开展“四送一服”“千名干部进万企”活动,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全面完成农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金寨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一批“国字号”改革试点示范成效显著。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深入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扎实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城市合作,加快建设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海关正式开关,外贸外资持续扩大,招商引资水平显著提升,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1.6%,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2.1%,累计到位境内资金2782亿元。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滚动实施民生工程54项,累计投入875.2亿元,惠民成效持续显现。全市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647元、14449元,分别是2010年的2.5倍、3倍。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6.58万,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省定目标以下。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19.5%,提前两年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目标。综合医改不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紧密型城市医联体试点启动,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待遇实现统一,试点县区“智医助理”投入运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实现全覆盖。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市、县、乡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持续开展,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不断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平安六安、法治六安、信用六安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战、妇女儿童、共青团、工会、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科协、文联、社科联、工商联、供销社、慈善、志愿服务等事业实现新进步,气象、人防、消防、地震、档案、地方志、信访、保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专栏1 “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类型

指标

“十三五”

计划目标

2020

“十三五”

计划年均增长%

“十三五”年均增长%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500

1669.5

8.5

7

2.财政收入(亿元)

205

231.4

8

10.7

3.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750

——

12

11.2

4.到位境内资金(亿元)

640

654.5

10

10.3

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5.56

6.1

10

12.1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820

935

11

10

7.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8.42

10.42

7

11.6

8.粮食总产量(亿斤)

70

69.1

稳定增长

——

 

 

 

9.三次产业结构

15:48.5:36.5

14.3:36.3:49.4

——

——

1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18

38.6(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

——

1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73

65

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

——

12.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45000

38300

41000

——

——

13.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150

250

年均增加12

年均增加20

1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

1.05

——

——

1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6

4.7

——

——

 

 

 

16.累计减少贫困人口(万人)

46

46.72

年均减少9.2万人

年均减少9.34万人

1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8.4

48

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

年均提高1.04个百分点

1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5000

33647

9

8.1

1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000

14449

10

9.5

20.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4.5

5.49

——

——

21.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45

45

——

——

2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率(%

90

95.3

——

——

23.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率(%

99

112.8

——

——

24.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14

26.58

每年2.8万人

每年5.3万人

25.人口自然增长率(‰)

-

3.93

11以内

——

 

 

 

26.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48.01

51.75

保持稳定

——

27.森林覆盖率(%

45

45.51

略微增长

——

28.重点流域(水库)断面水质优良比例(%

91.7

100

不断改善

——

29.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

43.5

68.6

年均提高1.9个百分点

年均提高5个百分点

30.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

330

310

稳步提高

——

31.单位GDP能耗降低(%

省下达

完成省下达目标

——

——

32.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省下达

完成省下达目标

——

——

33.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58

52.7

年均下降2.6个百分点

年均下降4.6个百分点

3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5

10.2

——

——

氨氮

11

12.52

——

——

二氧化硫

8.8

13.7

——

——

氮氧化物

8

8.4

——

——

 

注:①[]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内数据为调整后数据;经济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森林覆盖率为2018年数据。

②全市累计实现70.96万贫困人口脱贫,其中“十三五”期间46.72万。

第二节 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

“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市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国内形势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相互角力,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竞争博弈加剧,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重大调整。面对百年未有“大变局”和百年不遇“大疫情”,更加彰显了我国的独特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发展优势。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将不断释放,我国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为我市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带来了新的机遇。

从全省发展情况看,安徽与沪苏浙一同站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舞台。2020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指导并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指出发展落差就是发展空间,为我省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一圈五区”“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三重一创”等重大战略举措,安徽呈现出经济总量位次前移、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战略地位显著提升的良好态势,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之下,全省的发展动力正在加快转换,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优化,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这既为我市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形成了倒逼压力。

从我市自身发展看,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累积叠加,经济发展进入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效益提升新阶段。我市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合肥都市圈、合六经济走廊、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多个重大战略叠加,是国家和安徽省的重要经济板块,具有“承东启西”“左右逢源”优势。合肥市经济总量迈上万亿新台阶后,合肥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明显增强。我市坚持绿色振兴发展战略,一批重大产业布局、重要民生工程、重点生态项目相继建成,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取得了全方位成就。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和开发园区集聚力、承载力大幅增强,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全面优化,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我市比较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更加凸显,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我市在新发展阶段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明显短板,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不高、人均水平偏低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大企业、大项目、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任重道远,教育、医疗、公共文化服务、养老、托育、住房等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公共卫生、防灾抗灾、安全生产等领域风险防范任务仍然繁重,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和提高。

综合判断,今后五年我市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市深度参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崛起的关键决胜期,是全面改善民生、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的重要突破期,全市上下必须认清形势,保持战略定力,发扬老区斗争精神,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战略机遇意识,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开创新局面。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绿色振兴,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绿色振兴新高地、合肥都市圈协同创新产业基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示范和康养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奋力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为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把增进全市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人民民主,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发展新动力,厚植发展新优势,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全省赶平均不动摇,牢固树立争先进位意识,进一步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保持定力,紧扣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深入推进转型升级、绿色振兴,实现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前移,不断缩小人均水平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奋力实现赶超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加紧密开展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合肥六安同城化和合六经济走廊建设,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四节 远景目标

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远景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展望2035年,坚持全省赶平均目标不动摇,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省差距明显缩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区四地一屏障”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六安、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创新型文化强市和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旅游强市、健康六安,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大别山对外联通通道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六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五节 战略定位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全省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坚定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奋力打造“一区四地一屏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贡献六安力量。

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发扬革命老区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的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乡村,力争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生态价值和实现民生幸福等方面,走出一条具有老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打造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绿色振兴新高地。牢固树立绿色生态是六安最大的底色、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理念,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在加快发展中调结构、促转型,在做大总量中提质量、增效益,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稳中有进、争先进位,打造绿色振兴新高地。

合肥都市圈协同创新产业基地。深度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促进重大科学装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在合六经济走廊落地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度对接合肥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等产业,高标准、高起点共建产业链、创新链,激活人才链、资本链,打造合肥都市圈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重要的协同创新产业基地。

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深做实“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平台建设,聚焦有机、绿色、健康,提高品质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形成“特色+规模+品牌”的农业发展新格局。锚定长三角市场,强化优质“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建设,建立稳定供应渠道,打造长三角重要的绿色农产品供应源和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示范和康养基地。弘扬传承红色文化,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名城名镇,建设全国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推进茶、果、药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健康颐养产业,打造集旅游度假、文化体验、休闲养生、医疗保健等多元功能融为一体的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示范和康养基地。

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巩固和提升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全面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打造更高质量的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

第六节 “十四五”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全省居中,人均水平与全省差距明显缩小,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框架格局,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显著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50亿元,年均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3%,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0:40:50左右。形成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到位境内资金年均增长10%,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增长7%,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5%以上。

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显著提高。初步建成科技创新策源地重要节点城市,建成一批高质量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5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高。5G网络实现全市覆盖,中心城区、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实现深度覆盖并规模商用。人才强市基本建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每年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市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和健康六安建设取得更大进展,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8岁。形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全覆盖。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空间格局和生产力布局更加合理,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备,城市能级、功能品质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城乡要素流动更加通畅,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形成“一心一廊”“一谷一带”“一岭一库”为主平台的绿色振兴发展新格局。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

生态环境和宜居程度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持续保持全省领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大气、水、土壤环境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

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平安六安建设不断深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有力。

专栏2 六安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分类

指标

2020

2025

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669.5

2650

7.5左右

预期性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

——

6.6左右

预期性

3.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7.5左右

预期性

4.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1.8

28

——

预期性

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8

54

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

预期性

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8.7

——

10

预期性

7.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0.42

>14.3

>6.5

预期性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935

1375

8

预期性

创新驱动

9.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增长(%

——

——

15左右

预期性

1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38.6

43

——

预期性

11.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4

3.5

——

预期性

1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

预期性

13.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250

500

年均增加50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7.5

——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预期性

15.城镇登记失业率(%

2.21

4.5以内

——

预期性

16.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4

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

约束性

17.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53

3.4

——

预期性

18.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359.8

370

——

预期性

19.每千常住人口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个)

0.035

>2.3

 

预期性

20.人均预期寿命(岁)

——

78.8

——

预期性

绿色生态

2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2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2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4.7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24.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25.森林覆盖率(%

——

稳步提升

——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6.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69.1

70左右

——

约束性

27.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煤)

——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电子信息。舒城AMOLED柔性显示触控模组与5G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基地、英力电子二期、兴高胜(舒城)光电生产项目,金安国动5G大数据产业园、上达柔性集成电路封装基板COF生产项目,金寨美央电子产业园、安徽铜威5G柔性电子基础新材料项目,裕安长三角六安智谷产业园,霍山世林LED智能化家居照明灯具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合肥高新区(霍邱)电子信息产业园等。

铁基材料。六安市新材料产业园、年产1200万吨铁精粉原料及深加工项目,中厚板、优特钢及配套项目,谋划推进霍邱钢厂二期项目等。

装备制造。金安应流航空产业园、合力高端铸件及深加工研发制造基地、人和智能制造及工业自动化配套设备生产项目,霍山应流退城进园、五洲新春工业园、幼师(台商)高端装备产业园,金寨雅迪年产500万辆电动车生产项目、春兴智能制造产业园、鸿路建材重型钢构生产基地,市开发区高端汽车自动变速箱项目、智慧餐厨项目、长江精工智能制造产业园,裕安威马二期L4级无人驾驶物流车生产项目、高迪环保循环经济产业园,舒城南聚模具产业园二期、兆邦智能装备制造基地等。

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金安明天氢能产业园,市开发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金寨嘉悦新能源二期项目、中科瑞华科技产业园、储能示范项目,舒城星玛新能源项目、绿沃新能源科技项目、捷步新能源配件加工生产项目等。

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金寨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基地)、久航生物科技产业园,霍山县大别山生态食品产业集群(基地)、华彬功能性饮料及矿泉水等快消品、霍山石斛深加工及种植文化园,市开发区华润三九(六安)中医药产业园、五粮泰有机生物饲料研发生产项目、华润雪花啤酒产能提升项目、华润怡宝罐装水生产项目,裕安中农(六安)国际现代农业产业园、普尔德年产3万吨一次性水刺无纺布、德正堂植物发酵制品及医疗器械生产项目,舒城夏星年产20万吨低温肉制品深加工、众爱食品加工项目,霍邱长集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农副产品加工仓储销售一体化项目等。

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为可比价。

 

第二章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重点发展具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的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建立“链长制”,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基本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

深化工业强市战略,以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为着力点,深入落实“积树造林”工程,实施“千百十”产业提升行动计划,即培育产值超千亿元产业2个、超500亿元产业3个,培育产值超十亿元企业50家以上。到2025年,力争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

发展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以电子信息、铁基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为重点,以“一基地、一工程、三专项”建设为引领,加快发展战略支撑产业,形成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电子信息。加强与合肥电子信息产业配套,打造合肥电子信息产业首选配套基地。以精卓光显、博微长安、胜利精密、英力电子等企业为基础,加快引进上游原材料企业、中游面板企业和下游终端整机企业,重点发展触摸显示及模组、智能终端、精密电子、智慧医疗电子、智能照明电子、智能汽车电子等元器件产品,培育发展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光源、智能传感等产业。以市开发区新型元器件重大新兴产业专项为引领,培育发展新型数字阵列雷达数字阵列模块组件及新一代低空补盲雷达整机。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力争实现产值1000亿元,建成国内触控模组制造基地,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铁基材料。着力打造年产1200万吨铁精粉原料及深加工产业链,建设大型铁矿生产基地,创建综合型矿业园区。提升冶金工艺,提高霍邱钢厂300万吨钢材产品品质,开发高强度、高稳定性、多性能的冶金材料,开发冷轧宽幅薄板、涂镀层钢板、宽厚板等板材,培育发展异型钢、特种钢等产品。推动六安市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将铁基产业链向关联度高的铁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以及节能环保等领域延伸,延伸补强钢铁产业链条,打造霍邱千亿钢城。到2025年,铁基材料产业力争实现产值1000亿元,建成长三角地区铁基材料深加工产业基地。

——装备制造。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设备、航空液压件、飞机航电系统、航空材料等关键设备及零部件产品和汽车零部件、核电铸件、节能电机、数控机床、轴承紧固件等装备制造产品,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革和技术创新,提升重大装备高端制造和整机配套能力。以六安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引领,打造以核电、核能新材料、航空航天、船舶海工、燃气轮机等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为主导的核心产业链,延伸发展工矿机械、轨道交通、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军民融合产品等关联产业。以金安小型涡轮航空发动机及特种装备动力应用重大新兴产业专项为基础,打造航空产业园。到2025年,装备制造产业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建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以金寨先进光伏制造重大新兴产业试验工程为引领,重点发展新型电池、太阳能电池片、组件、光伏逆变器及控制设备、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集成等产品,促进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以金安氢能及燃料电池研发与产业化重大新兴产业专项为引领,大力发展电堆、压缩机、氢气循环装置、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控制等产品及服务,加强质子交换膜、碳纸、催化剂等关键材料研究,实现核心材料和部件产业化。以市开发区新能源汽车项目为基础,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等产品。以星瑞齿轮、江淮永达为江淮大众纯电动乘用车配套生产新能源汽车传动箱及零部件为契机,加强与江汽集团的深度合作,促进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项目落地,提升配套设备生产能力。到2025年,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建成全国知名的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突出地域资源和文化特色,发挥绿色农产品、特色中药材资源优势,以“绿色、健康、道地、品牌”为方向,构建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一主一辅”的食品健康产业布局。以华润怡宝、迎驾集团、夏星食品等企业为基础,推动白酒、啤酒、水饮品、精制茶、食品深加工等集群发展壮大,积极开发功能食品、健康食品、方便休闲食品和优质水饮品,延伸产业链条。以九仙尊、康美来、回音必、同科生物等企业为基础,推动霍山石斛、灵芝、断血流、黄精、天麻、茯苓、桑黄等道地药材及生物医药集群发展壮大,培育发展生物制品和生物农业,延伸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产品及生物医用材料。到2025年,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建成全国知名水饮品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石斛灵芝加工基地、交易中心。

培育发展高成长性产业。把培育发展高成长性产业作为推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5G产业、氢能产业为重点,实现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新兴方阵”,增强发展后劲。

——5G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深化拓展5G应用场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建设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创新应用试验场、场景实验室。以打造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5G产业聚集地为主攻方向,主动对接5G领域创新型企业,承接发达城市5G产业辐射,建设5G射频器件、集成电路等生产配套基地,重点发展射频器件、新型显示、电子产品关键零部件、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产业,发展壮大5G产业链条。

——氢能产业。培育发展燃料电池产业,巩固和提升六安在全国燃料电池产业发展中的地位,积极参与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创建,力争建成国家氢能和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示范区。以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为重点,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兼顾氢气制储运加等产业上下游布局,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产业生态。提升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研发和关键产品生产制造能力,推动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

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实施“老树发新干”工程,优化提升发展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木材家居、建材建筑等传统产业,推进企业提质增效。到2025年,力争传统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

——农产品加工。引进“头部企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档次。以“绿色、优质、特色、品牌”为引领,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纺织服装。以羽绒服装、家纺生产为重点,引导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动羽绒羽毛产业“二次创业”。大力发展高档精梳纱线、纯棉和混纺高档提花面料、生态和仿真高档服装面料、制鞋等家用纺织品,积极发展婚纱加工等特色纺织业。鼓励引进高档服装和家用纺织企业,扩大服装加工规模、提升档次;培育发展应用于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和功能性纺织品。

——木家居。弘扬“中国建筑模板之乡”品牌优势,持续做大做强“华东地区最大的木材交易集散地”,加快发展板材加工和家居制造业,提升胶合板、密度板等传统人造板行业水平,扩大中高档装饰材料、家居板材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家具生产总量,大力发展实木家具、板式家具等产品。积极开发家居装饰材料和体育文化木制品、汽车装饰品,培育发展竹家居产业,将叶集建成长三角(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家居板材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

——建材建筑。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建筑新材料等产品。引导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合理布局,提高产业聚集度,推进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加快发展建筑新材料,重点发展利废环境功能材料、环保型涂料、高性能防火保温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机制砂石、装饰材料、卫生陶瓷、绿色新型石材和建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大力发展建筑业,支持建筑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建筑企业向市政、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环保等专业领域拓展,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打造“六安建筑”品牌。

专栏3 现代制造业重点项目

旅游业。市全域旅游集散中心、红色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大别山风景道、六安茶谷、江淮果岭等沿线旅游配套设施提升工程,天堂寨、万佛湖景区基础和配套设施提升工程,金寨大湾慢谷·幸福小镇、史河十里画卷、天堂寨森林小火车旅游观光设施建设工程、鄂豫皖红军纪念园、麻埠古镇、金刚台、马鬃岭、响洪甸旅游开发,霍山大别山主峰索道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佛子岭旅游度假区、铜锣寨景区改造提升项目、大化坪百里康养慢道,舒城恒大文化旅游城及文化产业交流中心项目、万佛山景区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周瑜城七门堰旅游项目,霍邱淮河风景道、水门塘文旅项目,叶集史河干渠生态旅游项目,金安大别山(六安)悠然南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九十里山水画廊西环线风景道建设项目、张家店战斗纪念园项目,裕安龙井沟、九公寨景区提升工程、横河岭森林旅游项目、独山红色旅游提升项目、铜山寨创建4A景区项目,谋划六安野生动物园项目等。

生产性服务业。霍邱粮食物流园区、钢铁物流园区、六安港(霍邱港区周集作业区、临淮岗作业区、老坝头作业区)建设,金寨天堂镇旅游电商小镇、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项目、总部经济智慧金融园区,霍山佛子岭生态酿造小镇,舒城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冷链物流园、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项目等,金安粮油储备物流中心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西商农产品冷链物流园,裕安翔盛现代物流园,叶集智慧商贸综合物流港,市开发区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高铁北站站前区综合服务配套项目,谋划六安现代铁路物流园、市粮食产业园及周边地块搬迁项目等。

生活性服务业。奥特莱斯、国贸中心、文庙锦成里、罍街特色商业街、百盛文化创意产业园,金安如龙颐养产业园、南山运动休闲小镇、蓝溪文创园,裕安紫荆花怡养小镇、桃花仙谷养老产业园,霍邱锦绣农批商城,霍山上土市温泉小镇、蓝城桃李春风康养小镇,金寨恒大养生谷、荣盛“一品原乡”旅游康养度假区,叶集家居博览中心,舒城万达广场等。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智慧餐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等产业,推进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完善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西山药库”生物医药产业园和中财绿色管材科技产业园等,打造全市绿色振兴核心增长极。

金安经济开发区(六安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轻纺服装等产业,加快明天氢能产业园、应流航空产业园、田乐纺织产业园建设。围绕建设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统筹推进片区综合开发,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和城市能级。

六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围绕产业链加快布局创新链,打造合六经济走廊重要科创产业平台,争创国家级高新区。

舒城经济开发区(舒城包河现代产业园)。加快建设“一区两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童车童床等产业,延伸培育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霍邱经济开发区(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积极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面向沪苏浙,承接发展铁基材料等产业。依托铁矿资源,大力发展矿冶产业和铁基材料深加工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材料、机械加工制造产业,着力打造铁基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全产业链钢铁生产基地。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启动区、高新创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省际产业合作园区。

霍山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制造、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大别山生态食品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金寨经济开发区(金寨现代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中医药大健康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园区。

叶集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绿色板材产业,延伸发展家居产品、全屋定制,构建大家居生态链,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园、省级人造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长三角(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板材家居生产基地和交易中心。

第二节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创新业态模式,增强服务功能,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

建设全国旅游目的地城市。发挥旅游产业对城市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全国一流、长三角区域高品质的集红色旅游、山水生态、健康养生、休闲运动、古色文化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基本建成旅游强市。

——开展全域旅游创建。加强规划引领,全面构建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的发展格局,深入谋划主城区旅游集散中心项目,打造中心城区亮点。持续巩固霍山县、金寨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支持金安、裕安、舒城等县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按照强点-连线-扩面的工作思路,重点打造万佛湖(万佛山)+山水运动、天堂寨+生态休闲、大别山主峰+石斛养生、六安茶谷(响洪甸、独山)+红绿研学、洪山(大别山石窟、皖西大裂谷)+乡村休闲、六安南山+运动休闲等旅游目的地以及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中国红岭公路、山湖大道、九十里山水画廊、大别山湿地等全域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推动霍山大别山康养旅游度假区、大别山(六安)悠然南山、洪山乡村俱乐部、万佛湖等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力争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2个,文化旅游名县2-3个,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和休闲旅游示范点,打造具有六安特色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体系。

——提升发展红色旅游。加强红色文化的发掘与利用,确保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纪念馆与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遗迹得到有效保护、达标晋级。加快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霍山县烈士陵园、舒传贤革命活动旧址、独山红色教育基地、未名纪念馆(台静农纪念馆)、李特故居等项目建设,打造汤家汇、斑竹园、独山、毛坦厂、诸佛庵等红色旅游小镇,支持金寨县“两源两地”创建5A级旅游景区。加大以淠史杭工程、“三线”遗址、军垦文化等为代表的纪念地、标志物的开发利用。发展红色文化研学体验旅游,培育具有大别山革命老区特色的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和红色旅游线路,打造长三角高品质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和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建设合肥-六安乡村旅游一体化连廊工程,推进“江淮果岭”慢进漫游、淮河诗画风情、十里果乡等乡村旅游线路建设。完善乡村停车场、驿站、标识系统、乡村公厕、智慧旅游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乡村观光向乡村旅居、乡村生活转型,提升乡村民宿品质,开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乡村美食、夜间游览、深度体验、主题研学、房车营地等产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通过直播、短视频、VR等多种形式,在线展示乡村优美自然风光和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旅游+”“+旅游”产业融合,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融合的大旅游格局。培育发展大别山虚谷温泉、西庄温泉、陡沙河温泉小镇、太平畈石斛小镇、舒城县汤池温泉等为重点的温泉养生旅游;推动霍山仙人冲画家村、月亮湾作家村、屋脊山摄影家村等以文艺创作、非遗传承为主题的创客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旅游;支持独山抹茶小镇、桃花仙谷立足农业资源发展农旅融合产业;依托丰富的食品资源和佛子岭生态酿造小镇,培育发展食品文化体验旅游;依托矿场和“三线”遗址及丁集特色婚纱产业,大力发展工业文化体验旅游,把“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积极探索水利旅游、森林旅游、康养旅游、运动休闲、研学旅行、低空飞行旅游、房车游艇旅游等旅游业态。加快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开发,抓好《大别山之恋》等剧目的宣传推广,推出“印象六安”系列演出,积极研发具有六安特色的文创产品。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推出一批体现六安特色的旅游伴手礼。

——强化旅游服务保障。完善全域旅游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交通干线,提升通景公路通达能力,实现4A级以上景区通二级公路,打造一批旅游专线,开通一批景区旅游公交班线,建设一批城乡绿道,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全域旅游集散中心(驿站)建设,在重要旅游沿线及核心旅游景区周边建成一批游客休憩点(观景台)、自驾车(房车)营地、露营地等基础服务设施。推进旅游景区“厕所革命”,突出城区、乡村、交通沿线、景区旅游厕所建设和改造升级。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六安文旅”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一机在手,畅游六安。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共同打造长三角地区、合肥都市圈和大别山城市联盟精品线路。强化宣传营销,开展“绿水青山、红色六安”推介活动,举办“红色之旅、云游六安”系列活动,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方式,利用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传。

发展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以推动产业升级为导向,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制造业主辅分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重点发展研究开发、工业设计、技术转移转化、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增强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鼓励研发类企业专业化发展,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支持企业发展科技服务外包。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金融服务。全面融入长三角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机构提升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鼓励域外金融机构入驻,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有序发展各类地方金融业态,满足高质量发展金融要素供给。继续扩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基建等重点以及薄弱领域融资需求。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扩大“税融通”“劝耕贷”业务。加强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培育,持续推动企业上市挂牌。鼓励上市公司增发再融资,“新三板”挂牌企业定增融资,优质企业发行资产证券、企业债、可转债、绿色债以及各类债务融资工具,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升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倾斜,推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挥保险保障作用,扩大保险保障范围,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优化融资信用信息平台,完善政银担企常态化对接机制,提升中小微企业获得信贷便利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守住不发生重大金融风险底线。

——现代物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构建与全球、区域联动发展的物流网络,建设物流枢纽城市。积极推动六安铁路货场搬迁,打造六安现代铁路物流园基地。筹划六安港口物流园和空港示范区等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开展金寨大别山农产品物流园、叶集大别山物流园、霍邱钢铁物流园等物流产业园标准化建设,推进传化物流园、富春物流园、速搜物流园等大型物流园区建设,打造服务六安、辐射周边区域的现代物流基地。大力发展农村快递物流,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行政村实现快递物流配送全覆盖。加快建设农村产品网络销售冷链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发展产地预冷、冷冻运输、冷库仓储、定制配送等全冷链物流。加速构建中央厨房体系,提升农产品标准化、批量化供应能力。

——信息服务。大力发展技术认定、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发展适应技术交易需求的科技服务新业态。培育发展软件开发、信息安全、数字媒体、集成电路(IC)设计等业态,鼓励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5G应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统筹推进“智慧六安”建设,支持开发各类惠民应用,推进社区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智慧小区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商务、医疗、健康、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推进人力资源网络招聘常态化,打造全天候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

——电子商务。以示范创建为引领,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基地)、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以及农村电商示范镇、示范村。积极促进优势资源、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重点培育婚纱服装、童车童床、茶油茶叶、剐水毛竹、石斛艾草、杂粮山货等特色电商产业集群。促进电子商务在各领域的推广普及应用,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推动电商进农村、进传统企业、进社区,发展电商专业村、新零售、特色电商街区,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电商企业参加义乌、济南、西安等大型电商展会,开展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支持县区申建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

——商务服务。发展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市场调查等产业,建设一批影响力大的商务服务集聚区。大力发展会展业,加快区域性会展中心建设,完善提升会展基础设施,积极引进和举办各类大型展会,提升会展业层次和水平,培育一批知名会展品牌。加快新型专业市场建设,引导各类专业市场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供应链管理,打造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面向全国的商品集散中心和采购中心。

——人力资源服务。鼓励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力资源服务,开展人力资源招聘、人力资源外包和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等业态,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

培育多样化生活性服务业。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顺应生活方式转变和传统消费升级趋势,培育发展健康养老、现代商贸、住宿餐饮、社区服务、居民住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向便利化、精细化和高品质化转变。

——健康养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和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健康养老、康体养生等服务设施,依托大别山区优质生态资源,打造大别山健康养老基地。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引导养老机构转型发展,支持建立养老服务业集聚区,逐步建立从单纯供养向供养、教育、护理、康复和服务等经营一体化转变,打造长三角健康养老产业基地。

——现代商贸。以大型商业综合体、商贸物流园区、冷链物流体系、专业批发市场、城乡农贸市场、便民商业网点为载体,构筑现代商贸体系。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引进和建设城市功能项目,在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合理布局商业综合体,推进百盛中心等项目建设运营,形成一批主力新商圈。推进特色商业适度集聚,建设一批精品特色商业街区。支持线下经营实体改造提升,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培育发展夜市经济,建设一批高品质夜间消费街区以及社区型居民夜间消费节点。

——住宿餐饮。适应消费新需求,积极发展钻级酒店、主题饭店、“老字号”饭店、客栈民宿、短租公寓、快餐团餐、农家乐等业态,建设一批精品酒店。改善就餐环境卫生,推广“明厨亮灶”、餐饮安全风险分级管理,支持餐饮服务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和中央厨房,提升餐饮行业标准化水平。

——文化体育。推动文化体育产业与旅游、养老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扶持动漫、游戏、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发展体育活动表演、健身休闲、体育旅游和体育用品等业态。广泛开展露营、登山、徒步等户外运动。支持各地打造一批特色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

——教育培训。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鼓励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以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机制为着力点,努力构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开展职业学校股份制改革试点。鼓励引进沪苏浙等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支持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探索本科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社区服务。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和布局,谋划建设邻里中心,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和网络,构建方便、快捷的社区生活服务圈。重点发展社区物业管理、便利店、菜市场(菜店)、快递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发展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社区照料、病患陪护、外卖配送等家庭服务业,鼓励发展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母婴护理等特色服务业。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设施运营,鼓励社区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发展。

——居民住房。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普通商品房供应体系,引导房地产企业健康发展,支持自住型、改善型住房消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发展专业化住房租赁市场,加强公租房分配和运营管理,建立租售并举、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大力发展节能、节水、绿色、低碳住宅,推动物业管理、房屋中介、建筑市场等关联产业发展,完善住宅产业化链条。加快建立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惠及城乡的家政物业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专栏4 服务业重点项目

与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共建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院,金安长三角一体化(合六)科技创新城项目、六安大学科技园创业创新综合平台及配套项目、城北创业创新孵化基地项目,裕安长三角一体化六安双创中心产业城项目,叶集科创大厦建设项目、六安保识科技众创空间,市开发区宜家汇智能家电产业园、红达科创园、名家汇光电产业园、海洋羽毛省工程研究中心、长江精工省工程研究中心,霍山应流集团先进材料和制造技术研究院,争创迎驾贡酒酿造工程研究中心、世林照明LED智能照明工程研究中心,金寨智能电力产业园、金寨天基5G通信系统科技产品生产项目,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高新创业园一期、智慧园区建设项目。

市新型智慧城市(城市大脑)项目、智慧城管项目二期、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雪亮工程),金寨云智薪互联网企业创投基地、年产5万台套变电站环境智能保障系统生产项目、天使网络大数据运营服务中心项目、“云计算”在线智力服务项目、天堂寨智慧景区建设项目,霍邱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舒城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霍山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华东(叶集)林木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园、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裕安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工程项目,市开发区长江精工、瀚海新材料、索伊电器等“5G+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等。

第三节 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

围绕建设“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源”的目标,按照“三融合三为主”的功能定位,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开发区产业集聚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优化开发区产业布局。按照主业突出、板块联动、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布局原则,引导产业有序协调发展。支持各开发区立足要素禀赋、产业基础,重点打造1个首位产业,培育2-3个主导产业,突出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以科技含量、环境影响、投资强度、产业效益作为选资标准,提高入园项目档次和质量,推动开发区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支持开发区结合产业发展方向,推动生产要素、优惠政策向首位产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倾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关联度高的上下游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的良好态势。支持开发区对同类型项目、企业进行集中布局,建设专业化、特色化园中园。积极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努力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加快完善路网、管网、电力、通讯、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提升开发区承载力。坚持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统筹社会事业发展。

专栏5 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重点发展方向

铁路。建设合肥-武汉高铁、六安-安庆铁路、合新六城际铁路合六市域铁路,推进合肥-安康高铁、沿淮高铁、六安-庐江铁路阜六城际、合肥-舒城市域铁路、合肥-三河-万佛湖市域铁路等前期工作和规划研究

高速公路。建成德上高速(舒城段)、合六叶改扩建工程、合肥-周口高速公路(霍邱段),建设铜商(宣商)高速公路合肥-霍山-皖豫界段,开展铜商(宣商)高速天堂寨支线、长丰-固始高速(霍邱段)、合肥-叶集高速(合六南部高速)、霍山-安庆高速(霍山段)、霍邱-金寨高速、淮南-桐城高速(舒城段)前期工作,争取具备条件的部分路段开工建设。

国省干线。建成S329合六南通道、S244罗岗至分路口新建公路工程(含连接线)、S325马头至长集新建公路工程、S324十字至龙潭一级公路建设工程、G237金舒大道金安区马头至合六南通道段新建公路工程,建设G346天堂寨至陡沙河扶贫绿色公路、G346皖鄂霍山至英山绿色公路、霍邱县G105改扩建工程、金寨县G529改扩建工程、霍邱县G328改扩建工程、G237金舒大道合六南通道至万佛湖段新建公路工程、G312快速路改造工程、G42仙花互通立交新建工程、舒城县S330杭埠段改建工程等,开展S324霍邱彭塔淠河特大桥及接线工程、S245众叶路、S325长集至叶集孙岗段、金寨县S245梅山至丁埠下道口段、S331金寨段改建工程、霍山至六安快速通道建设工程(裕安大道南延)、S241汤池至潜山市界旅游公路、S237马河口至汤池北段改建工程、S331但家庙至张店段升级改造工程、霍山南部路网升级改造工程(S332舞旗河至大化坪段、S332东风桥至托儿岭段)、S244诸佛庵至钓鱼台段、S240金安区迎宾大道至毛坦厂段公路建设工程、S244分路口至独山段道路建设工程、S437金安区木厂至团肥路空港通道、G312六安至合肥公路(金裕大道东延至合肥六安段)、寿春路东延、长淮路至望江西路运河新城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继续推进县道、乡道和村道升级改造,实施农村安防工程和危桥改造等项目。

机场。建设金寨支线机场、金安通用机场,开展舒城、霍山、霍邱通用机场前期工作

水运。建设淠淮航道、杭埠河航道舒城段、丰乐河航道舒城段、六安港(霍邱港区周集、临淮港、老坝头作业区),开展淮河岸线整治及内河港口物流园、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新店)淮河集装箱码头物流园等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交通枢纽。建设六安北站、六安火车站综合运输枢纽金寨县综合交通枢纽及游客集散中心、霍山站客运枢纽,各县(区)城乡道路客运(公交)一体化项目等。

抽水蓄能电站。建成金寨抽水蓄能电站,推进霍山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开展舒城晓天、金寨果子园等抽水蓄能电站规划选址研究。

电力建设。建设六安蕴山(东石笋)、高皇、山杜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110千伏以下输配电建改工程等,完成霍山原水电供区电网改造,积极推进华电六安电厂三期工程前期工作。

石油天然气。建设东桥天然气枢纽合建站、金安-叶集-金寨支线、金安-霍邱-颍上天然气支线、姚李-周集支线、六安-庐江天然气支线、城镇LNG应急储气设施等。

可再生能源。建设中广核霍邱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龙源霍邱冯瓴乡渔光互补等光伏发电项目,鼓励支持霍邱、金寨等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舒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金寨储能示范试点项目、华润电力(霍山)燃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

深化开发区改革创新。支持开发区争创国家和省级试点示范,支持舒城、霍山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叶集经济开发区移区。积极推进“标准地”改革,促进工业项目高质量引进和高效率落地投产。完善项目进入和退出机制,以“亩均论英雄”、产业关联度等为导向,依法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强化市场主导、效益导向,创新开发区建设和管理机制,积极吸纳优质社会资本或专业机构参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探索整体运营开发模式。落实容错机制,鼓励先行先试,采取“管委会+公司”模式。深化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创建智慧园区,推进开发区数字化、企业智能化和项目管理智慧化。

 

第三章 实施创新驱动,培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企业主体与协同创新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有机衔接,加快迈向创新型城市行列。

第一节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重点,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构建创新水平、研发活动、体制机制与长三角融为一体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企业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选择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技术攻关力争在航空、核电、氢能、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争取纳入国家(省级)重大专项,实现部分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重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支持企业争创“重点研发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一室一中心”等省、市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能力。支持企业申报科技创新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支持。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财政对科技发展的投入,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创新活动。创新科技金融支持方式,支持政府股权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上海科创板、深圳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商业银行在开发区设立科技支行,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抓好各项鼓励创新政策落实。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完善专利工作资助和奖励办法,鼓励企业申请专利。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坚决打击侵权行为。加强重点产业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培育一批高价值高质量专利。引导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高价值专利创造和运用,推动完善科技计划知识产权过程管理。加强商标品牌建设,以产业优质品牌有效运用支撑产业价值提升。推进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规范化管理,鼓励企业综合运用专利、商标组合策略,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协同打造创新策源地。推进“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校院协作、社会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深度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沪苏浙科技资源,引导和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加快高端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中科院在皖机构、皖西学院等高校院所资源合作,鼓励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探索市校、校企合作共建大学分院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参与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络建设,推进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中心与实验装置、分析测试平台等共享。

专栏6 增强创新发展能力重点项目

防洪减灾。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淮河中游综合治理工程、淮河干流王家坝-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工程、杭埠河(包括丰乐河)治理提升工程、淮河一级支流淠河治理提升工程、淮河一级支流史河(六安段)治理提升工程、汲河流域防洪治理工程、淠河总干渠(九里沟-青龙堰)东部新城段水利综合治理工程、淠河横排头上游综合治理、20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山洪灾害治理工程、舒城县县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程,新建金安区龙潭河水库、霍山桃源河水库、裕安区车渡口水库等新建水库(水闸)工程、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水旱灾害预警测报系统建设工程等。

水资源配置。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江济淮二期工程、临淮岗枢纽综合利用工程、龙河口引水工程、六安水网建设工程、霍山县骨干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杭北干渠下段引巢补水工程、霍山县引淠入杭水系连通工程、黑石渡水资源配置工程、舒城县活水引源工程一期上游引水水源蓄水工程、裕安引响济汲工程、淠史杭灌区改造提升工程;东淠河、柳林河、幽芳河、高庙河与城区南北城河、淠源渠水系连通项目、桃源河水库等。

水生态保护。大型水库清淤扩容工程、淠河六安城南水利枢纽、巢湖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叶集大别山革命老区史河省界段水环境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及水资源管理工程。

第二节 建设创新创业活力城市

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破除制约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推进创新创业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使创新创业成为推动六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和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中小创新型企业集群。统筹安排各类支持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资金,强化信贷扶持和担保贷款扶持,引导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风险投资投向创新创业领域和企业。支持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创业,建立完善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

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依托企业、高校院所、投资机构、园区(基地)等力量,加快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创业载体,构建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产业孵化链条,积极争创国家级孵化平台。发挥六安大学科技园、六安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端平台。大力支持“凤还巢”,加快建设各类小微企业产业园区,吸引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兴业。支持各地利用工业厂房、楼宇、街区等存量载体资源,大力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平台,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型创新创业模式。建立质量管理、优胜劣汰的健康发展机制,引导孵化器、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

第三节 大力实施数字经济赋能

积极布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产业,深化大数据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应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生态体系。瞄准行业领军企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开展虚拟化、云存储、云安全、云中间件、数据存储和处理、5G场景应用等关键技术产业化,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及市级云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城市大脑”(数据资源中心),推进政务数据和经济数据、社会数据资源归集整合、开放共享,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促进皖事通六安分厅和大数据在政府管理与民生服务中的智慧应用,推动安康码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场景应用,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工程、“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程、“企业登云”提质扩面行动。鼓励企业对传统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化车间,推广网络协同制造,建设一批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支持企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

第四节 建设人力资源和人才强市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更大力度推进人才优先发展,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各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高技能人才充裕的人力资源强市,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红利。

培养高素质技能劳动者。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制度。加强技师、高级技师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较强创新能力的能工巧匠,推动全市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技能型向工匠型转变。加强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退役军人就业能力。加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对接机制,鼓励企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项目,加快六安技师学院综合型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建设。支持引导相关部门、社会组织承接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抓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培训,储备高素质蓝领队伍。

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打造“人才链”,推进“产创才融合”,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深挖“三皋”人才资源,扎实推进各类引才、引智计划,集聚各类优秀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完善招才引智“绿色”通道机制,采取柔性引进、项目引进、专项资助引进等方式引进人才,全面落实人才引进各项政策。突出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聚集培育一批研发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人才团队。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我市创新创业,争取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人才团队纳入省市重点扶持范畴。积极吸引海外人才、留学生来我市创新创业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重才、用才、容才之风。落实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保障人才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全方位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建立人才荣誉制度,着力解决好人才落户、住房、医疗、创业投资、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问题。

 

第四章 努力扩大内需,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和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拓展投资空间,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第一节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以新技术为引领,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建设,加快建设互联感知、智能高效、创新引领的新型基础设施,使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智慧六安的重要基石和引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商用步伐。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布局,实现与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用。推动5G基站和配套设施落地,有效整合已有站址资源和基础配套设施,鼓励“多杆合一”,探索路灯杆、监控杆、5G基站、交通信号杆等集成应用,推进各类杆塔资源开放共享和统筹利用,提升设施资源利用效率。支持利用5G技术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改造升级,实现居民家庭有线无线交互,大屏小屏互动。推动车联网部署应用。推进城镇地区高速光纤网络全覆盖,积极打造智能“双千兆”宽带示范城市。积极发展地理位置信息服务,推动北斗导航、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5G网络实现全市覆盖,行政中心、产业集中区和主要景点等区域实现深度覆盖并规模商用。

加快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基础设施,升级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优化统一申办受理,推动线上政务服务全程电子化。全面开展电子证照应用,探索电子证照与实体证照管理统一、并轨运行的新模式。建设社会治理“一网统管”基础设施,全面融合交通运输、道路实况、城市管理、环境卫生、食品安全、水电气、金融、市场监管、经济社会风险等数据资源,联通公共服务各项业务系统,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市”。建设“互联网+”医疗基础设施,部署智能导诊、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设施,升级基层卫生信息化设施。打造数字化学校,推动建设数字校园、数字实验室、全息课堂等,完善在线教育基础设施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完善电子公交站牌、交通诱导屏、公交视频监控等城市道路交通信息服务设施建设,推广城市智慧停车系统。积极推进智慧党建、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信访、智慧消防、智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

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研发机构、企业创新平台利用云平台、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支持开发园区与基础电信企业深度合作,开展5G应用场景示范。推广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流程中应用。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数字新基建”,推动数据标准规范互认、基础数据共享、重大项目共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等,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信息共享。

专栏7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六安市畅通城市一环线、城市二环线、城市南向通道、城区道路路网完善、城区桥梁新建及改造、城区人行天桥,城区公共停车场及立体停车库建设,城区绿化、照明、公园、人防及市政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改造,城区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土地收储、棚户区改造、危旧小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

第二节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加强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对经济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支撑作用。

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推进医院提标改造,以门急诊、住院、医技科室为重点增加业务用房并配备必要设备,增强传染病科室诊疗能力、重症监护室(ICU)救治能力,增加重要医疗物资储备,预留应急空间、强化平战结合。按照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改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实现校舍和场所标准化。扩充护理型床位,配置消防设施和辅助设施,大幅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健全儿童收养体系,提升儿童福利设施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水平。推进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能力。完善公益性殡葬服务。

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在农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逐步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改造垃圾房和转运站,提升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能力和水平。按照“厂网配套、泥水并重”要求,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提高管网收集能力,推进管网“雨污分流”,实施老旧管网应改尽改。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对污水、污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加强规划和建设公共停车场、配建停车场以及充电桩,缓解人流密集区“停车难”问题。实行“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公共供水保障,扩大供水管网覆盖范围。更新改造供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水厂和老旧破损的供水管网。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创新管护模式,落实管理责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运营、规范化管理,稳步增加供水保障能力。完善燃气储气设施和燃气管网。构建源头减排、雨水蓄排、排涝除险的排水防涝系统。推进路面电网和通信网架空线入地。改善小区居住条件,完善小区水电气路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养老托育、停车、便民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推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完善开发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配套设施,健全检验检测认证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建设智能标准厂房,提供共用生产空间,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冷库建设,健全冷链物流体系,保障农产品全程冷鲜冷冻保存和运输。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或迁建新建,合理扩大规模和服务半径,改善交易棚厅等经营条件。加强批发型农贸市场检测检疫设备配置,确保进场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三节 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

坚持适度超前、优化提升,以完善通道、拓展网络、提升能力、优化服务为重点,加快构建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经济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统筹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构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中原城市群的战略大通道。

——强化综合运输通道支撑。进一步完善布局、提高标准,争取国家干线铁路项目过境设站,积极推进市域铁路和轨道交通项目规划布局,不断提升六安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联通能力,形成至合肥都市圈各市、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1-2小时,至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3小时交通圈。加快完善网络、升级扩能,推进高速公路“县城通”工程,实施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扩容提标和互联互通改扩建工程,提升合六经济走廊交通能级。积极推进金寨支线机场和皖西通用机场群建设。依托引江济淮和淮河航道升级改造工程,打通通江达海水道,推进港口及配套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内河航道适航条件,提升淠淮航道、杭埠河及支流航道等级。积极谋划推进霍邱跨淮河大桥建设。到2025年,力争实现县县通铁路,县城通高速公路,新增铁路建设里程260公里,高速公路网密度达4.33公里/百平方公里,干线公路网密度达18.77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万公里以上。

——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强化枢纽一体化服务功能,完善集疏运体系。强化“零换乘”理念,加强铁路枢纽站与公路、城市交通对接,构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依托铁路、公路、水运等综合交通网,整合物流资源,积极打造公、铁、水联运货运枢纽。

——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提高交通监管、信息服务水平。推动交通绿色低碳发展,推广节能环保运输工具。统筹交通、邮政、快递、物流、供销等农村物流站点资源,实行“多站合一”场站运营模式,推进农村客运、物流和电商融合发展。加强出租车客运市场管理,规范发展共享交通。巩固治超成效,大力推进科技治超。完善农村公路路长制、乡村道专管员制度,建立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长效机制。

专栏8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项目

茶叶产业。以六安茶谷为载体,以六安瓜片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建设六安瓜片产业融合示范园新建2万亩良种茶园,创建4万亩高效标准茶园、3万亩双替代绿色防控示范茶园和1000亩茶树良种繁殖苗圃园。改造提升80个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加工厂和30个传统手工工艺制茶作坊。加快低产茶园改造,推进茶叶深加工项目建设发展黄茶、抹茶、速溶茶、茶多糖生物制品等。

综合种养产业。以淠淮生态经济带为载体,建设1个稻综合种养面积达80万亩以上的重点县,10个稻综合种养面积达5万亩以上的重点乡镇,建设5个连片规模5000亩以上“四化”(标准化、规模化、园林化、智能化)高规格示范基地,建设小龙虾良种生产及示范基地20家,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小龙虾种业体系。

水果产业。以江淮果岭为载体,以桃、葡萄、猕猴桃为重点,金安重点打造江淮果岭十里果乡示范基地建设,沿椿树、三十铺镇打造城市田园综合体;裕安建设标准化果园1000亩;叶集实施老果园更新面积2万亩;霍邱建设冬枣、黄桃4000亩;舒城重点发展脆桃种植基地2.6万亩、葡萄及草莓种植基地3800亩、西瓜种植基地3000亩。江淮果岭重要节点配套建设5000立方冷库,2000平方米加工车间。  

中药材产业。以西山药库为载体,建设道地特色药材原种保护基地2良种繁育基地5,金寨高山区重点发展天麻、灵芝、茯苓等,低山丘陵区重点发展白及、黄精等;霍山里山区重点发展霍山石斛、漫水河百合等,外山区重点发展黄精、石菖蒲、断血流、白及等;舒城重点发展生姜、半夏、桔梗等;金安、裕安、叶集重点发展柴胡、苍术、花椒等;霍邱重点发展芡实、艾草等。

蔬菜产业。重点发展有机蔬菜、水生蔬菜、高山蔬菜和食用菌,建设霍邱莲藕种植基地3万亩、金安马头镇富强西兰花千亩基地、舒城安徽省瓜菜集约化育苗中心等项目,支持霍山红灯笼、霍邱莲藕、舒城黄心乌等地方特色产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区域公共品牌。

特色畜禽养殖产业。依托重点种质优质企业发展霍寿黑猪特色养殖产业,打造黑毛猪等公共品牌。加快发展皖西白鹅、朗德鹅养殖产业,提升种质品质。提升麻黄鸡养殖规模,发展林下综合养殖,推进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全产业链升级,提升产业效益。

油茶产业。舒城、金寨、霍山重点开展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和现有林培育,金安、裕安和山区县平畈乡镇以新造油茶为主建设油茶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油茶丰产示范园区。促进油茶提质增效,打造“启航”“野岭”等优势品牌,发展一批油茶加工企业

构建现代能源供应体系。统筹规划布局重大能源基础设施,推进油、气、电输送网络化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安全保供能力

——提升能源供给能力。加快区域电网建设,推进先进输电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应用,强化骨干网架,优化输配体系,全面提高综合供电能力和可靠性,以六安皋城、金寨油坊、霍邱松滋35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配套建改一批22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工程和农网工程。加强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油气设施布局,实施天然气管道通达工程,推进支干线管网和应急储气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覆盖全市、互济互保的网络输送体系。鼓励发展热电联产、余热余气余压发电等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提升开发区集中供热能力和水平。

——加快推进能源变革。有序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质、抽水蓄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形成清洁、安全、高效、智能的新型能源消费方式。加快布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换电站,满足群众便捷、快速充电需求。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降低煤炭消费占比和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推动高耗煤企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淘汰改造燃煤锅炉。推进霍邱风电项目建设,鼓励电网消纳有空间地区发展分散式风电项目。支持农林废弃物及畜禽养殖地区发展生物质天然气。鼓励可再生能源场站合理配置储能系统,推进储能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应用示范,实现储能与现代电力系统协调优化运行。

专栏9 能源重点项目

大气环境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治理、噪声污染防治项目、秸秆禁烧项目、VOCs治理项目等。

水环境治理。城区水环境(厂--河)一体化综合治理、淠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淮河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丰乐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饮用水源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史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项目,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项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等。

土壤污染防治。市固废(危废)全过程智慧监管平台、工矿污染源头管控、生活垃圾分类、工业危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和综合利用项目等。

生态系统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引江济淮生态旅游廊道、淠河湿地公园建设、淠河总干渠综合整治工程、凤凰河综合整治工程,水环境质量体系监测、大气质量监测、水质自动监测建设项目等。

构建现代水利设施体系。尊重自然规律,围绕防灾减灾、改善民生、促进发展,大力推进“兴水生态”工程,实施六安水网建设工程,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增强防洪减灾能力。推进淮河流域整治重点工程建设,提升沿淮、沿湖等易涝地区排涝能力。加快实施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沿淮行蓄洪区洼地治理、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等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推进丰乐河上游水库及中下游行蓄洪区建设,提高六安城区、县城和城镇防洪标准和排涝能力,提升六安城区防洪标准至百年一遇。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闸水库除险加固、山洪沟治理、湖泊防洪综合治理和城乡排水防涝能力建设等工程,不断完善全市防洪减灾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

——保障水资源供给。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水土流失,不断增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积极做好水库河流湖泊源头保护,通过控源减排、库面保洁、湖库沟渠清淤及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加强六大水库优质水源保护。加大淠河总干渠、史河总干渠等清水渠道和淠河、史河、杭埠河等清流河道的保护,加快城西湖、城东湖等沿淮湖泊保护。提高水资源调配和供水保障能力。开展水系连通、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动龙河口水库引水工程建设,推进响洪甸水库与梅山水库、白莲崖水库与响洪甸水库、淠河城南枢纽与汲东干渠联通工程建设,实现史河灌区与淠河灌区联通。建成龙潭河、烤炉寨、桃源河、中河等一批小型水库,推进临淮岗枢纽蓄水综合利用,推进实施现有水库、湖泊蓄水量扩容项目。

——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结合河渠水系连通和现代化灌区提升,实施灌区治理工程,新建和改造水源、渠道、排水沟、排涝泵站等一批农田水利设施,全面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实施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及现代化改造工程,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农田灌溉水保证率。开展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启动江淮分水岭节水型智慧灌区建设。开展依托引江济淮水源实施灌区水源置换工程论证研究。大力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水利工程专业化和社会化管理。 

专栏10 水利重点项目

学前教育促进工程、义务教育优质工程、普通高中达标工程、职业教育提质工程、高等教育内涵工程、平安校园提升工程、乡镇寄宿制学校提优工程、教师周转房保障工程、教育合作交流工程、特殊教育推进工程,六安一中扩建、六安二中凤凰河校区、六安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六安特殊教育学校二期、六安市职业学校项目、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扩建、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六安技师学院产教融合综合型市级示范实训基地、六安老年大学新校区项目,金寨特殊教育学校迁建项目、叶集特殊教育学校新建项目,金安、裕安职业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舒城、霍山职业学校、金寨职业学校(金寨技师学院)办学层次提升工程,皖西经济技术学校(职教园区)建设、霍邱工业学校改扩建、霍邱师范学校提升、霍邱一中城南校区、霍邱二中迁建项目,舒城一中迁建项目。

  六安市传染病医院,市人民医院门急诊改扩建及DSA中心、肿瘤精准治疗中心、智慧医院、西院区医养一体康复中心,皖西区域医疗中心、皖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市中医院医疗综合楼建设项目、中医药创新中心(大别山道地药材制剂研发中心项目、中药制剂中心项目)、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项目,市二院门诊、内科病房及老年养护院综合大楼,六安市重大疫病救治中心,市公共卫生应急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妇幼健康综合楼、市红十字中心血站血液安全监测能力提升建设项目,霍邱县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第二人民医院扩建工程、中医院提升项目、疾控中心迁建及能力提升项目、妇幼保健院医疗综合楼、传染性疾病救治中心建设项目,金寨县公共卫生应急防控能力提升工程、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霍山县中医特色内科提升工程,舒城县中医药提升工程(舒城县中医院康复业务楼项目)、人民医院新东区扩建项目,裕安区中医院建设项目,叶集人民医院二期、第二人民医院、疾控中心迁址新建、妇幼保健院迁址新建项目,基层公共卫生应急和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市游泳馆、体育智慧平台项目,县区体育设施“五个一”、乡镇(街道)体育设施“三个一”提升项目,体育特色小镇、体育训练基地项目等。

第四节 培育发展新型消费

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加快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持续激发消费活力,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新型消费加快发展。

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发展在线教育,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推动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积极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大力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互联网诊疗、电子处方流转、药品网络销售等服务。深入发展在线文娱,鼓励传统线下文化娱乐业态线上化,支持互联网企业打造数字精品内容创作和新兴数字资源传播平台。鼓励发展智慧旅游,提升旅游消费智能化、便利化水平。大力发展智能体育,培育在线健身等体育消费新业态。进一步支持依托互联网的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递送、住宿共享等新业态发展。加快智慧广电生态体系建设,培育打造5G条件下更高技术格式、更新应用场景、更美视听体验的高新视频新业态,形成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

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线上线下消费高效融合、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发展。引导实体企业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加快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促销活动,促进品牌消费、品质消费。

强化质量品牌引领和加强消费保护。积极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发挥政府质量奖获奖组织在推进先进质量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培育一批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制造业、服务业高端品牌企业。深入开展放心满意消费创建活动,打造消费品牌。提升消费维权效能,提高投诉便利度,提高消费维权法制化水平。构建社会共治体系,强化消费维权监督,充分发挥法律法规规范作用、职能部门监管作用、经营者和行业协会自律作用、消保委、媒体和公众监督作用,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消费维权格局,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第五章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按照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基本原则,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建成“一极三区一高地”进程中,融入六安元素、贡献六安力量。

第一节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加强与沪苏浙对标对接、合作共进,在基础设施联通、创新能力建设、要素资源流动、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协同等领域深度合作,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领域等高对接和一体化。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呼应沪宁合产业创新带发展,在科创平台、人才、技术等领域全面合作,协同推进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主动对接和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积极承接上海非大都市核心功能疏解和苏浙产业转移,整体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积极参与“五个区块链接”,推进与上海市松江区友好合作。强化人员交流,选派青年干部赴沪苏浙学习锻炼。支持开发区与沪苏浙开展园区结对共建,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争取建成2-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省际合作园区。主动对标中国(上海)、中国(浙江)以及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改革发展,探索复制推广新路径,积极创建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六安联动发展区。

第二节 推进合肥六安同城化发展

突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合肥-六安同城化步伐,深化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合力建设具有更强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圈和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推进交通设施一体化,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联网升级,打通市际“断头路”,基本消除国省干线公路“瓶颈”路段。提升铁路、公路、水路全面通达能力,形成“半日工作圈”“一日生活圈”“假日在六安”。推进科技创新一体化,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创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及分行业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健全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链接合肥、科创链接合肥、园区链接合肥、市场链接合肥,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促进产业集群集聚、超越行政区划、形成规模效应。推进开放合作一体化,发挥圈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加快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推进生态文明一体化,推动巢湖流域综合治理,高质量打造环巢湖湿地公园群;积极探索水资源协同保护机制。

第三节 高质量建设合六经济走廊

全面提升合六经济走廊整体实力和发展活力,构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合肥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示范区,把合六经济走廊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引领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一体化发展空间格局。大力推进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安经济开发区、六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叶集经济开发区、金寨经济开发区等关键组团建设,全面对接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运河新城,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打造合六经济走廊高端高新产业集聚轴。加强区域旅游一体化设计,依托主要景点和各类特色小镇,推进沿线风光带和关键节点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山湖大道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推进舒城城关镇、杭埠镇等毗邻区域分别与肥西县上派镇、三河镇规划协调和空间对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沿线重点城镇建设,着力打造G330合铜(合庐)产业发展带和合安(合舒)一体化协调发展带。

强化载体平台合作共建。解构合肥、触摸合肥,围绕龙头抓配套,强化与合肥产业错位发展、协作配套,共同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金安区桥头堡作用,主动融入合肥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加快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组团打造合六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推动霍邱县与合肥高新区、霍山县与合肥经开区、舒城县、裕安区与包河区、金安区与蜀山区、金寨县、叶集区与瑶海区深度对接,加快建立产业配套、干部人才交流机制,积极探索连锁经营、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园区合作共建模式,完善提升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舒城包河现代产业园发展水平,推进合肥经开区和霍山县共建高端装备合作园区,支持其他县区与合肥市相关县区和开发园区主动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合六研发合作产业联盟建设,探索委托研发、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多种合作模式。深入推动合六两市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创新项目互动对接,推进科研分布一体化,加快构建区域一体的创新体系。

强化公共服务合作共建。深化合六两市基础教育合作,创新合作办学模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动建立基础教育学校联盟,鼓励跨区域学校牵手帮扶,深化校长和教师交流合作机制,创建一批高水平幼儿园、中小学校。支持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鼓励在肥省属高校与皖西学院等高校开展联合办学、课程互选、教师互聘、学科共教等多种形式交流和合作。支持合六两市医疗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建立跨区域、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促进医疗服务同城对接。建立高层次医疗人才共享和医师合理流动机制,开展疑难疾病联合攻关和重大疾病联合会诊,共建医学检验质量和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处置和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联防联控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推动就业失业登记、就业指导、岗位发布、政策咨询等服务对接。建立社会保险参保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流动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顺畅接续、转移。

第四节 协同打造美丽长江经济带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协同抓好长江“十年禁渔”,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推进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协同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加强与沿长江城市的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开放平台和市场体系对接,创新开放合作模式,吸引长江经济带重点区域产业转移。积极参与长江沿线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的跨区域旅游协作,联合构建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区,建立互为旅游目的地客源联动机制。鼓励长三角等农产品主销区到我市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兴建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等。

第五节 协同推进中部地区崛起

全面贯彻落实《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中部地区“一中心四区”战略定位,协同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落地。创新推动制造业协同发展,主动对接中部地区创新资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钢铁、建材、食品等优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探索采取“飞地经济”、要素合作等模式,与中部其他地市共建产业合作园区。促进跨省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紧抓《国务院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政策机遇,深化与黄冈、信阳合作联动,共同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区域高质量发展。继续争取我市相关县区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加快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积极推动人力资源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衔接。

第六节 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

加强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联动,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施一批流域综合治理和森林湿地保护修复、淮河绿色廊道建设项目,促进流域综合治理体制、跨区域环保机制等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构建沿淮综合交通运输走廊,促进上中下游要素合理流动、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科技创新、金融、生态保护等领域探索区域合作新举措,创造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加快建成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淮河(六安)生态经济带。

 

第六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发挥新型城镇化综合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辐射带动农村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第一节 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全面贯彻国家和省、市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县域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实施市县乡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城市化地区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空间开发方式,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重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质量;农产品主产区突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打造农产品生产核心区;生态功能区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增强生态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第二节 建设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

深入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显著提升城市承载力、人口集聚力、宜居性,打造以绿色为底蕴的现代化精品城市。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围绕城市功能元素,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统筹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新城区有序拓展和外围组团建设,构建通勤高效、功能互补、生态隔离的现代都市区空间布局,显著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承载力、人口聚集力、城市宜居性。加快高端要素和人口集聚,强化区域交通顺达、产业等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城南、城北、河西板块实现更上规模、更具特色、更高品质协同发展。瞄准合六同城化、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发挥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东向发展“桥头堡”作用,推进六安东部与合肥西部连片发展,按照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的目标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积极吸纳和集聚合肥、六安及省内外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承接发展先进制造业,集聚高质量教育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打造合六经济走廊科创新城和现代产业新城,将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建设成为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兴增长极。积极谋划建设叶集皖豫边界特色城区,完善叶集城区发展规划和叶集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加强省际协作,围绕“一河两岸一座城”的发展思路,与河南省固始县史河湾试验区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实现两地规划的无缝衔接,着力在产业发展、产城融合、城市建设、开放合作、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形成市、区两级共同推进皖豫边界特色城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实现以产兴城、以城聚业、产城相融,把叶集区建设成为具有时代风尚、产城融合、城景交融、宜居宜业的现代皖豫边界特色城区。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统筹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以建设高品质城市为目标,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设施配套,营造良好的人居和就业环境。实施“畅强补”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内环线、外环线、城区路网、南向通道、慢行系统建设,畅通主动脉,沟通微循环,提高路网的连通性和通达性。尊重历史人文特色,统筹棚改、旧改、危改,加快安置房建设,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高质量配套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区块便民服务区,建设城市优质生活圈。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合理安排地下空间,统筹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推进“绿满皋城”“景观道路”“绿色游园”“亲民绿化”等工程,构建城市森林绿地系统,打造城在园林中、园林在城中的“公园城市”。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大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力度,建立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快城市大脑建设,建立完善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加强市政道路、桥梁、路灯、管网及其附属设施的管护,推进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综合整治,精心打造整洁、有序、安全、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

专栏1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大别山(六安)红色文化提升工程、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院一中心+N空间)、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利用项目、六安文庙、齿轮厂文创街区、皋陶文创园、六安市美术馆、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活动中心)、市群团活动中心、徽风皖韵民俗文化,金寨大别山红色小镇、金寨县国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华强文创街区,苏埠、晓天明清老街保护性修复工程。

第三节 加快县城和集镇建设

突出县城作为吸纳农业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作用,完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不断增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

推进县级城市提质扩容。推动霍山、舒城“县改市”对标创建。支持霍邱立足资源优势,建设滨水之都·皖西钢城;金寨深度开发红色、绿色、蓝色等资源,建设红色旅游胜地和山水城市“养心金寨”;霍山依托产业和生态优势,积极创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打造天然氧吧,建设现代品质生活之城;舒城全面链上合肥市,打造合肥卫星城市。实施县级城市基础设施提升行动,以注入现代化城市元素为着力点,提升县城承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县城集聚。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持续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两区”建设,突出特色资源、特色产品、特色平台、特色业态,按照建设园区、培育企业、壮大产业、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生态的路径,推动资源要素向主导产业集聚、政策措施向主导产业倾斜、工作力量向主导产业加强,着力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集群,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的发展格局。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农产品、林产品加工业向种养基地靠近、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剩余劳动力富集地方靠近、特色优势产业向具备优势资源和相应产业基础的地方靠近,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工业经济强县、旅游经济强县和现代农业强县。

提升乡镇发展水平。坚持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突出做大做强乡镇经济,激发乡镇发展活力,构建各具特色的乡镇经济发展板块。突出小城镇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作用,强化其在城镇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地位。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支持产业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镇发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服务供给,加快“智慧乡镇”建设,提升乡镇品位。

精心打造特色小镇。围绕“产、城、人、文、游”元素,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合理谋划和规范发展特色小镇,推进红色小镇、文创小镇、农旅小镇、田园度假小镇、户外运动小镇、商务会议小镇、养生小镇、电商小镇等建设。依托特色小镇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良好环境,引进创新要素和市场投资,推进业态创新,强化特色产品营销、体验,塑造特色产品区域品牌,带动周边乡村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第四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关键,以城乡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着力点,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构建城乡居民身份地位平等的户籍登记制度,同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归属感。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市民化挂钩政策,有序推动农村人口向条件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的城镇、特色小镇和中心村相对集中居住和创业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体制机制壁垒,引导人才、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双向有序流动。鼓励县(区)积极争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延伸。推进快递下乡入村,完善农村邮政设施和物流网络。

 

第七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第一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持续强化摘帽县、出列村后续帮扶,确保“四个不摘”落实到位,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农村地区、相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力度,激发相对贫困地区和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促进相对贫困群体收入稳步增加。促进“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基础提升”向“生态宜居”,“激发内力”向“乡风文明”,“打牢基础”向“治理有效”,“稳定脱贫”向“生活富裕”5个方面的转变,努力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走向全面振兴。

第二节 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高效农业体系,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确保粮食安全。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及政策性粮食属地监管等相关要求,压实政府主体责任。坚守耕地红线,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按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总体要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集中连片、规模建设、整体推进”,不断优化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综合措施配套,持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着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不断夯实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基础。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和水稻绿色原料基地建设,建立优质专用小麦、水稻生产基地,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深入实施粮食仓储规范化、粮机装备、粮油产品品质、粮食应急能力、“智慧皖粮”建设等提升行动,培育“皖西粮油”品牌。

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依托“一谷一带”“一岭一库”,推深做实“138+N”工程,全力打造茶叶、蔬菜、水果坚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等八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引进全国农业产业化各行业“头部企业”,打造一批全产业链产业化项目。围绕现代农业功能拓展和三产融合,改造提升传统种养模式,引进和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聚焦生产端,调整优化优势主导产业空间布局,筑牢产品链;聚焦加工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等完全型市场主体,优化产业链;聚焦经营端,大力发展标准化、智能化、设施化农业,引入现代化管理模式,支持农资、农机、市场经纪人等社会化服务主体建设,完善服务链;聚焦流通端,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农村物流快递整合、冷链物流建设,加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延长供应链;聚焦销售端,加大品牌推介和市场开发力度,提升价值链,逐步形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从田间到餐桌、从农产品原料到终端消费品,形成种植、收储物流、贸易、加工、食品制造与营销等多个环节完整产业链条,构建各类产品全过程控制体系。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全力做好生猪稳产保供。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推进规模经营、主体经营和一二三产融合经营,持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集中,鼓励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鼓励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开展全过程管控等专业化服务,推广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形式。积极谋求“农户利益链”“合作共赢链”与“企业产业链”相融合,组织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户家庭农场之间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新培育省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80家、家庭农场80家,新增社会化服务组织300家。推进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推广“劝耕贷”业务,建立农业产业基金,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大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力度,大力发展能人经济,统筹开展各类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培训

强化农业发展支撑保障。突出应用导向,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科技专家大院建设,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新型农业技术体系。提高农机作业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实施现代种业工程,提高种业创新能力,健全种业监管体系。实施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支持申报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推动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创响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乡土特色产品品牌。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推广使用农产品溯源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红榜和黑名单制度。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示范应用,加快智慧农业建设。建设大别山天气雷达,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推进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

第三节 推深做实四大平台

精心打造新阶段“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平台建设升级版,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农民增收,为生态增绿,为脱贫增色,为振兴增效。

提升六安茶谷产业融合水平。聚焦项目、品牌、科技、信息、资本等要素,充分发挥六安茶谷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茶叶、油茶等特色产业,持续丰富茶谷内涵,提升茶谷“小镇”“小站”“小院”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拓展茶叶深加工,使六安瓜片享誉海内外。大力推进茶旅结合、茶文结合、茶养结合,将茶叶、石斛、油茶、山核桃等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融为一体,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康养度假、休闲度假等新业态,实现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全国名优绿茶原产地、茶叶深加工国家重要基地和大别山国家风景道。

提升淠淮生态经济带特色种养水平。以稻虾综合种养、皖西白鹅、朗德鹅、麻黄鸡、构树、蔬菜、莲藕、芡实、苗木等适应性农业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千亩集中、万亩连片的特色种养基地。全面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以淠河沿岸绿色发展为主线,深入开展全流域治理,加快实施一批强基、兴业、活水的重点项目,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推进特色产业由规模化向产业化转变,由特色化向品牌化发展,不断拓展省内外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推进现代优质高效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国家级山水湿地生态保护区、水利治理开发样板区和绿色“菜篮子”工程示范区。

提升江淮果岭品牌价值。坚持“四把一促”方针,大力发展桃、猕猴桃、葡萄等特色产业。紧密对接市场需求,走精品路线,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全面开展果树品种改良和标准化果园建设,选育特色品系,引进知名品种,优化品种结构,推广绿色种植。加强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争创国家级标准化果园。发展冷链物流,推进水果深加工,加大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力度,延伸林果产业链条,发展观光、体验、休闲农业,持续提升江淮果岭在全省乃至周边省份林果产业优势地位,打造江淮分水岭治理品牌区和丘岗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提升西山药库市场开拓水平。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抓手,加快“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围绕霍山石斛、灵芝、断血流、茯苓、黄精、天麻等大别山道地特色中药材的产业化开发,从种源保护、良种选育、种苗(菌种)繁育、生态栽培、产地加工、高值化开发、市场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开展技术支持,推动道地中药材品牌塑造,促进道地药材的产业化发展。深化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战略合作,联合省内外高校,推进西山药库研究院(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建设,搭建中药材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从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人才培训、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形成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条,建设大别山“西山药库”中药产业集聚区。推进中药材种植与研发生产、旅游观光、休闲体验深度融合,打造华东(大别山)中医药健康产业基地。

专栏12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重点

大别山(六安)红色文化提升工程、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院一中心+N空间)、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利用项目、六安文庙、齿轮厂文创街区、皋陶文创园、六安市美术馆、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活动中心)、市群团活动中心、徽风皖韵民俗文化,金寨大别山红色小镇、金寨县国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华强文创街区,苏埠、晓天明清老街保护性修复工程。

大别山(六安)红色文化提升工程、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院一中心+N空间)、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利用项目、六安文庙、齿轮厂文创街区、皋陶文创园、六安市美术馆、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活动中心)、市群团活动中心、徽风皖韵民俗文化,金寨大别山红色小镇、金寨县国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华强文创街区,苏埠、晓天明清老街保护性修复工程。

大别山(六安)红色文化提升工程、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院一中心+N空间)、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利用项目、六安文庙、齿轮厂文创街区、皋陶文创园、六安市美术馆、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活动中心)、市群团活动中心、徽风皖韵民俗文化,金寨大别山红色小镇、金寨县国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华强文创街区,苏埠、晓天明清老街保护性修复工程。

大别山(六安)红色文化提升工程、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院一中心+N空间)、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利用项目、六安文庙、齿轮厂文创街区、皋陶文创园、六安市美术馆、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活动中心)、市群团活动中心、徽风皖韵民俗文化,金寨大别山红色小镇、金寨县国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华强文创街区,苏埠、晓天明清老街保护性修复工程。

第四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打造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

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分类指导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不同类型村庄发展。充分结合现代和传统元素,发挥专业人士和乡村能工巧匠的作用,打造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彰显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扎实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清理整治,坚决遏制增量,分步整治、分类处置存量问题。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实现规划布点中心村全覆盖。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乡村水、电、气、路、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乡村基础设施体系。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全面提高抵御各类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成长计划,加强农民科技文化武装,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吸引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创建文明乡村。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鼓励专业化、市场化运行管护。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提升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选择处理模式,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持续完善收储运处理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村庄清洁、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等工程。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推进集约节约用地,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古树名木保护和修复力度,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现百姓安居乐业。

 

第八章 深化市场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第一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企业和个人有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活力和更大空间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省实施办法,持续开展创优营商环境升级版提升行动,不断完善“互联网+营商环境监测”系统,推动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全面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和“证照分离”改革,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提升“四送一服”常态化工作机制,推深做实“千名干部进万企”活动。严格落实国家、省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充分释放惠企政策红利。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全面抓好支持民营经济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服务民营企业力度,落实民营企业上市挂牌奖励政策,在财政税收、用地用能、金融支持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支持,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促进正向激励,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尊重民营企业家的良好社会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引导民营企业深化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加强创新,鼓励民营企业独立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实施技术改造转化应用创新成果。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体系,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审查制度刚性约束,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充分发挥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作用。严格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能源消耗、环境损害的强制性标准,健全市场价格行为规则。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举措,推进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抽查全覆盖。完善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和行政执法规范体系,强化互联网交易监管,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和公众监督作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市场监管格局。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依法推进信用信息在采集、共享、使用、公开等环节的分类管理,建立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有序推进资源开放共享。加大诚信褒奖和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联动响应和联合奖惩机制,完善红黑名单制度。开展信用服务市场监管,培育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推动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社会风尚。

第二节 深入转变政府职能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职能合理、结构优化、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优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健全涉企收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推进清单制度体系规范化、标准化。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全面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公平竞争审查、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不断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全面提高行政决策质量和效率。推进政府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深化部门协调配合,严格执行工作责任制,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机构履职尽责能力水平。

创新政务服务方式。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政府治理手段、模式和理念创新,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推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促进政务信息共享共用和业务流程协同再造,不断深化“一网一门一次”和综合窗口改革,依托“皖事通办”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用好“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拓展“安康码”应用场景,推行线上线下联动办理,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异地可办、一网通办,逐步实现“一码生活”,及时便捷提供全覆盖、精准化、个性化、智慧化服务,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实现到政府办事如“网购”般便捷。全面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及时感知群众需求、回应社会关切。

加强廉洁政府建设。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健全行政审批、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监管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规依纪依法履职,深入推进审计全覆盖,强化巡视巡察成果运用,坚决惩治各类腐败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三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三权分置”改革,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作用。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严格按照成片开发标准,编制和实施成片开发方案。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切实保障征收地农民合法权益。扩大农村“三变”改革入股范围,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充分释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促使集体资产收益尽可能实现分红。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抓好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工作。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盘活利用国有企业存量用地,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劳动力要素顺畅有序流动,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建设,完善技术技能评价,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鼓励股份制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延伸营业网点。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归集汇聚和开放共享,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机制,健全要素价格监测预警机制,优化要素交易公平竞争环境。

完善现代财政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全市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不断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优化市与县区事权和财权划分,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健全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推动融资平台加快市场化转型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制定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建立公开、公平市场准入条件,依法平等开放投资领域,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进入交通、能源、金融、市政基础设施、医疗、教育、文化等行业及领域。鼓励项目投融资模式多元化,根据投资项目市场化程度和收益情况,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债券等方式投资建设或运营。改进财政资金的投资模式,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撬动引导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投资建设。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审批“一站式”网上运行和并联审批,开展投资项目区域评估、多评合一。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制度机制,强化公益属性,提高治理效能,促进新时代公益事业平衡充分高质量发展。

 

第九章 强化开放合作,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坚持开放发展、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高水平深化“双向”开放合作,努力形成新一轮开放优势,打造区域双向开放高地。

第一节 积极推动“走出去”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我市优势产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多形式、多渠道“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发挥我市绿色食品、特色资源、轻工纺织等产业优势,强化产业双向投资和市场开发,不断提高合作水平。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到境外建设生产、加工、组装基地,鼓励企业参与国家和省重大产能国际合作项目建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建设农产品种养加工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支持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支持物流企业在航空货运枢纽机场、中欧班列沿线布局建设综合物流园区、保税仓、电商海外仓,开展境外集疏业务。支持企业参加国际经贸活动和知名品牌展会。深化对外人文交往,拓展与德国汉诺威地区、芬兰瓦尔考斯市等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

第二节 促进高水平“引进来”

顺应全球产业布局和分工体系的新形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提升招商引资质效。着眼于产业链整合提升和优势集群培育,围绕电子信息、铁基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精准对接国内外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细分领域冠军企业、知名民企、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等,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优质项目。创新创优招商方式,积极探索资本招商、资源招商、人才招商、产业链招商、“云上招商” “反向飞地” 等招商新路径,提高招商精准度。完善重大招商项目跟踪调度和服务推进制度,保障落户项目顺利建设。健全招商工作动态考评机制,强化考核指标导向,增强考核督查实效,传导压力督促走出去、真招商、招真商。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措施,制定容错纠错实施办法,激发招商队伍活力。

加强开放平台建设。鼓励开发园区创新开放体制和机制,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加快建设霍邱(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以霍邱经济开发区(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大力承接沿海地区和境外产业转移。以金安、舒城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国家级开发区,推进创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监管仓等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借助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加快口岸建设,发展口岸经济。发挥公用型保税仓库作用,积极开展保税仓储物流、保税展示交易、保税维修等业务。培育和引进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六安(皖西)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积极探索国际产能合作,支持推动中新(舒城)国际合作食品产业园,霍山幼师(台商)高端装备产业园等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的合作产业园区建设。

第三节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

加强重点外贸企业跟踪帮扶,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巩固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市场份额,提高自主品牌产品、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支持企业开展境外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产品认证和品牌国际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品牌。加快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协助企业在境外设立国际营销中心。拓展外贸新领域,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订单“双转移”,力争加工贸易取得新突破。培育发展劳务合作、旅游、文化等领域服务贸易实施积极的进口促进战略,引导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鼓励企业参加进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广交会、投洽会、华交会等知名展会,打造国际羽绒博览会(六安)等高层次国际展会平台,扩大进出口业务。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第十章  优化生态体系,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优良生态环境,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在生态保护中拓宽绿色发展空间,在绿色发展中反馈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节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有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全面筑牢长三角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维护生物多样性。以提升森林质量为核心,以四旁四边绿化为抓手,以优质乡土树种为主体,深入实施增色添美、更新改造、补植抚育、融合调整、扩面增绿等林业工程,强化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林网和堤岸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和以油茶、桃等为主的经济林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助力乡村振兴。强化森林防火,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续工作,规范高效建立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建设生态廊道、开展重要栖息地恢复,加快恢复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加强沿湖沿河湿地资源保护,科学利用和规范管理湖泊、水库水域岸线,有效打击破坏湖泊健康生态的行为,确保河湖生态安全。加强大别山(六安)国家地质公园、淠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提升管理水平。深入推进金寨、霍山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巩固金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果,联动推进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严格落实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行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合理控制空间开发强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巩固提升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推进金寨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推动实现森林、湿地、水流、耕地、大气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第二节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大气、水环境和土壤质量不断改善。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推动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推进水泥、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全面执行大气污染特别排放限值,推进工业园区、重点中心镇建设大气自动监控系统。加强机动车排放监管,实施区域柴油货车污染协同治理,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严格控制餐饮油烟,依法严禁秸秆、垃圾等露天焚烧。落实城市建设施工、道路施工工地扬尘管控措施,强化道路扬尘治理。加强大别山区域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工程建设,推进气候变化和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积极参与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和重污染天气协同应对,推进信息、科技、应急、法规、标准、执法等联动机制建设。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深化六大水库、城东湖、城西湖等湖泊水生态系统建设,强化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确保国控断面稳定达标。进一步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管网延伸,在重点入河排污口实现数字化自动监控。持续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化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确保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推进跨区域水资源的协调保护工作,力争淠河、史河、杭埠河达到生态流量底线要求,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环境质量类别划定,推进土壤环境管理信息化。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和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准入管理。加强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防控环境污染风险。推广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和工业危险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技术,提高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和综合利用率,减少对土壤影响。

第三节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全面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

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按照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和实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进重点领域减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能源效率优先,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着力健全节约能源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控制能耗强度,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合理用能。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强化源头控制,严控高耗能、高耗煤项目无序扩张。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和产品,促进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运输、商贸、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效提升。

完善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健全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体系,强化指标刚性约束。制定各类规划及相关产业政策时,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加强规划水资源论证。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重点地区节水开源等领域节水工作,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供水价格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完善分类水价、阶梯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

实施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和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节约优先、统筹协调、严保严管、改革创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完善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强化用地计划管控,突出生态红线,严格建设用地审查。推广节地模式和节地技术应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持续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加大节约集约用地宣传力度。加强耕地保护,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开展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设,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完善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坚持适度开发,以矿产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为目标,推动矿产资源利用方式转型升级。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健全矿产资源保护利用、监测评价和统计制度,争创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落实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推进矿业权竞争性出让和“净矿”出让,优化出让流程,健全矿业权人信用约束机制。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延伸产业链并循环链接,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加快推动叶集、霍山开发区开展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支持金寨开发区、市开发区、六安高新区开展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加强城市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的共生体系。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推广“生态美超市”。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坚持低碳引领,打造低碳产业体系,将低碳发展作为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动力。控制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增加生态系统碳汇,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形成全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进“光盘行动”,坚决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倡导合理消费、理性消费和清洁消费,引导公众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抵制过度包装。鼓励使用再生产品、绿色产品、能效标识产品、再制造产品、节能节水低碳认证产品和环境标识产品。推广城市公共交通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专栏13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项目

大别山(六安)红色文化提升工程、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院一中心+N空间)、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利用项目、六安文庙、齿轮厂文创街区、皋陶文创园、六安市美术馆、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活动中心)、市群团活动中心、徽风皖韵民俗文化,金寨大别山红色小镇、金寨县国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华强文创街区,苏埠、晓天明清老街保护性修复工程。

大别山(六安)红色文化提升工程、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院一中心+N空间)、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利用项目、六安文庙、齿轮厂文创街区、皋陶文创园、六安市美术馆、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活动中心)、市群团活动中心、徽风皖韵民俗文化,金寨大别山红色小镇、金寨县国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华强文创街区,苏埠、晓天明清老街保护性修复工程。

大别山(六安)红色文化提升工程、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院一中心+N空间)、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利用项目、六安文庙、齿轮厂文创街区、皋陶文创园、六安市美术馆、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活动中心)、市群团活动中心、徽风皖韵民俗文化,金寨大别山红色小镇、金寨县国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华强文创街区,苏埠、晓天明清老街保护性修复工程。

 

第十一章 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把增进民生福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筑牢织密民生保障底线,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一节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发展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坚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性发展,加快公办园建设步伐,在公办资源不足的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努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普惠率和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落实城镇新建小区配建幼儿园规定。建立健全生均拨款、奖励补助等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制度。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与监督,实现幼儿园监管全覆盖,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便民高效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按照“乡村留点、城镇做强、城市扩优”的思路,调整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继续实施改造薄弱学校和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抓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六安城区及各县区中小学建设,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增强容纳能力,减少义务教育大班额现象。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差距,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推动舒城等县区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科学调配资源,加快布局调整,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智慧学校全覆盖。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支持和重视特殊教育。加强民族教育。加强语言文字、中小学法治和安全教育工作。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市级统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科学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和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六安技师学院创建高水平技师学院。加快职业学校建设步伐,确保各县区至少建设一所优质公办职业学校。推动六安市职业学校建设,提升舒城职业学校、霍山职业学校、金寨职业学校、皖西经济技术学校等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谋划推动公办外国语学校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推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纵向流动,建成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面向产业需求,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重点保障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家政、养老、托育等社会服务领域人才需求。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大投入力度,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构建高校发展联盟。支持皖西学院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积极筹建皖西大学,深化校际合作,引领市内高校高质量发展。支持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建设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六安分校基础上,推进六安开放大学建设,发展社区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老龄教育。优先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建立健全“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社区老年教育办学网络,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依托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各类教育机构通过多种形式举办或参与老年教育,推进老年教育资源、课程、师资共享。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为社区、老年教育机构及养老服务机构等提供支持。积极探索部门、行业企业、高校所举办老年大学服务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进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和教师(校长)定期交流。深化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落实新高考改革和中考改革。建立中小学生提质减负有效机制,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在督政、督学、教育评价中的作用。深化教育对外交流合作,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引进沪苏浙等长三角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专栏14 教育现代化重点项目

大别山(六安)红色文化提升工程、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院一中心+N空间)、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利用项目、六安文庙、齿轮厂文创街区、皋陶文创园、六安市美术馆、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活动中心)、市群团活动中心、徽风皖韵民俗文化,金寨大别山红色小镇、金寨县国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华强文创街区,苏埠、晓天明清老街保护性修复工程。

第二节 全面推进健康六安建设

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健康六安建设行动,不断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努力做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强化公共卫生管理。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为先,筑牢堡垒防线,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早日落实“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市、县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硬件设施水平,配齐配强专业人员力量,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监测预警报告、流行病学调查、防控指引发布等功能。加快传染病救治定点医院规划建设和发热门诊改建,加强负压隔离病房、负压重症监护病房、负压急救车配备。完善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强化救护车辆、急救网络、急救站点、救援设备、急救物资、急救通讯设备等配置。坚持群防群治,强化乡镇、社区(村)公共卫生职责,夯实公共卫生基层基础。强化物资保障,做好必要的实物储备,建立重大疫情防控物资保障配发、应急物资生产联保机制。建设韧性城市,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留空间,大型公共设施建立平战转换预案。

强化卫生健康服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健康、精神卫生、采供血和院前急救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强化新冠肺炎、乙肝、禽流感等传染病防控工作。以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为重点做好慢性病综合防控。支持承担地方病、尘肺病等职业病防治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各级疾控机构、预防接种单位疫苗储存运输和冷链设备更新及标准化建设,确保疫苗安全有效。积极落实青少年近视防控措施,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加强残疾预防,提升残疾精准康复服务质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卫生镇、卫生村(社区)、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整治各类公共卫生突出问题。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建立健全全民电子健康档案,提高流动人口、农村留守儿童和老年人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全面落实“两卡制”,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提高医疗救治能力。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鼓励具备条件的医院创建为三级医院。主动对接长三角,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省市重点学科建设、临床重点专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全科医生培养使用力度。补足县级医院学科建设短板,建设烧伤整形、全科医学、血液科等学科。积极引入优质医疗资源,以建立医联体、专科联盟、专家工作室等方式,加强与沪苏浙高水平医院合作,重点引进肿瘤、心血管病、儿童、皮肤病等专科医院。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中医医院能力升级,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支持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保障健康中发挥更大作用,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推广“智医助理”等辅助诊疗系统,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继续支持社会办医,推进医养结合,提高人口家庭发展服务水平。强化卫生健康综合监督。

全面深化综合医改。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落实“编制周转池”制度,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城乡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县域就诊率。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耗材采购政策。稳步提高村医待遇,稳定村医队伍。创新乡村医生的引进、培养、使用等机制,发挥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培养乡村医生作用,定向培养高职医学生充实村医工作队伍。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专科医院,提升社会办医能力水平。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高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深入开展体育惠民活动,加强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游泳设施、足球场地等设施建设,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学校体育设施有序开放,促进体教融合、体医融合、体旅融合发展。加强群众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重点建设健身步道、健身广场,积极打造市、县体育生态公园。开展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办好六安马拉松赛、龙舟赛,发挥六安地域优势,依托六安市体育中心,积极争取筹办国家级赛事活动。推进“互联网+健身”,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面健身网络赛事活动。

专栏15 健康六安重点项目

大别山(六安)红色文化提升工程、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院一中心+N空间)、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利用项目、六安文庙、齿轮厂文创街区、皋陶文创园、六安市美术馆、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活动中心)、市群团活动中心、徽风皖韵民俗文化,金寨大别山红色小镇、金寨县国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华强文创街区,苏埠、晓天明清老街保护性修复工程。

第三节 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促进政策,建立城乡统筹、部门联动、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和服务多样的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完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实施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机制,统筹发展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就业岗位。鼓励各类企业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吸纳就业,稳定并扩大就业规模。强化就业援助,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和就业援助扶持制度,做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贫困劳动力、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就业援助和托底帮扶,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深化“智慧监察”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智慧监察”行动计划,实现劳动用工信息监管平台应用。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处机制,加强调解仲裁工作规范化建设,强化裁审衔接。开展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专项整治行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健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以及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制度,强化源头防控综合治理建设领域欠薪问题。做好重大违法案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排查,快速查处重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

第四节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让城乡居民拥有更满意更稳定的收入

拓展富民增收渠道。稳定增加工资性收入,健全企业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优化创业服务环境,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提升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村产权权能,加快释放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改革红利,拓展财产性收入渠道;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和对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机制。逐步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福利支持体系,切实减轻家庭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负担。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功能。健全最低工资增长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运行、待遇调整和基金监管机制。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高级统筹,协同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政策,提升经办服务水平,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康养融合”和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升困难群体保障水平。健全灾害、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加大临时救助力度。统筹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完善困难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关爱帮扶长效机制。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加强对困难家庭、失独家庭、单亲特困等特殊家庭的政策支持、救助和服务,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创新社会救助服务管理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挥红十字会、慈善协会和各专项基金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慈善和公益事业。

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以解决城镇新居民住房问题为重点,建立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和制度。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提升,提高住宅成品装修和绿色建造水平,推进物业管理标准化。

第六节 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围绕服务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社会融合和素质提升,切实保障各类群体合法权益。

创新优化人口管理。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做好生殖健康、妇幼健康和优生优育工作,提高农村妇女“两癌”检查人群覆盖率,增强妇女生育保障能力,多途径加强出生缺陷干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快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机构发展,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政策完备、应享尽享、应护尽护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经济扶助、养老保障、医疗救助、社会关怀等工作,扶持低收入计划生育家庭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强化社区居家养老基础性地位,提高小区养老服务配置设施比重,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培育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创新互联网+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助餐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多种服务模式,推动老年人就近就地享受优质养老服务。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建公助、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扶持养老机构发展。优化养老床位结构,增加普惠性、护理型养老床位供给。融合发展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引导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或就近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大力发展智慧养老,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积极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完善落实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实施六安妇女发展纲要,全方位优化妇女发展环境。拓宽妇女就业渠道,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加强特殊困难妇女群体民生保障,促使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平等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保障儿童优先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实施六安儿童发展纲要。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群体差距,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儿童监护制度,健全儿童保护机制,加强留守困难儿童关爱服务。提高城乡社区儿童之家建设、管理水平,优化儿童发展环境。严厉打击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第十二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最具影响力、全国知名的文化城市。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群众思想道德教育,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素质。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市共识,深化对新发展理念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宣传,汇聚发展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六安篇,全面展现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形象。发挥重点人群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学习宣传和帮扶礼遇,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实践,积极发挥学校思想阵地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开展全民公益行动,积极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在全社会积聚向上向善力量。

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推动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面貌优化、城市功能完善、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贯彻落实《六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实施文明礼仪、文明交通、社会诚信、文明旅游、网络文明等公共文明引导工程,倡导广大居民恪守公共文明规范,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示范作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广泛开展文明六安志愿服务行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建设,壮大志愿服务队伍

第二节 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局,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加快建设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改善设施设备,提升服务功能,加快文化建设融入长三角步伐。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向社会全部免费开放公共文化场馆,完善相关服务项目。推动企业、学校等各类文化设施对外开放。开展书香城市建设,建设一批阅读空间。深化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提升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覆盖全市的应急广播系统。深化“社区一家亲·文化进万家”、乡村春晚、广场舞大赛等品牌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开展“书香六安·悦读人生”全民阅读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和送戏、送电影、送图书等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化标准地名地址服务应用。

传承和弘扬优秀地方文化。深度挖掘红色、绿色、古色等特色文化内涵,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标为重点,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大力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做优做响六安红色文化品牌,建设全国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文化遗产的固态保护、活态传承和业态提升,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古镇古村保护,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和深厚文化内涵的地标性街区和建筑。创新展演展示方式,发挥传习基地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传统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推进文艺创作及人才培养,指导创作戏曲、作品集等本土文艺作品,开展文艺人才培训。鼓励文化多样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实现文化有机更新。加强地方志工作,落实全市乡镇志、名村志编撰工作任务。

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积极运用新兴技术,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网上剧场等网络文化载体,增强网络文化供给能力。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引导文明上网。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加强网上个人信息保护,维护公共利益和信息安全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繁荣文化市场,把文化产业培育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规划建设广电传媒中心,加快媒体数字化步伐,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进一步提升报业、广电、出版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种文化经营企业,参与文化事业项目建设。加强文化执法监管,推动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加强版权保护。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制造、体育等相融合,培育发展网络直播、短视频、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大力扶持小微文化企业,积极培育文化创客。依托山水人文和红色资源,建设一批文化元素特征突出、产业基础较好、产业融合潜力较大的平台载体,支持县(区)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特色小镇,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激发文化市场活力。

专栏16 文化繁荣发展重点项目

大别山(六安)红色文化提升工程、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院一中心+N空间)、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保护利用项目、六安文庙、齿轮厂文创街区、皋陶文创园、六安市美术馆、市工人文化宫(职工活动中心)、市群团活动中心、徽风皖韵民俗文化,金寨大别山红色小镇、金寨县国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华强文创街区,苏埠、晓天明清老街保护性修复工程。

 

第十三章 完善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强社会治理方式创新,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完善协商民主制度,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完善重大决策事项决策前听取政协意见制度,促进协商意见成果转化。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效果评价机制,提高民主监督实效。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深化新型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健全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民主机制。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

第二节 深化法治六安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全面提升法治六安建设水平。

全面建成法治政府。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恪守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把全部政府活动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探索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加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认真落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全面建设法治社会。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深入开展全民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让依法办事蔚然成风。落实司法体制改革各项任务,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法治创建、法治惠民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满意度。

第三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家庭建设指导服务中心、服务站点、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建设。建立完善“网络+网格”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基本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升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动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作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第十四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六安

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第一节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深入落实市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案体系,分领域完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全方位防控各领域重大风险。完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市人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完善基础设施贯彻国防功能,深化资源要素互通共享,实施一批国防领域重大项目,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扎实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军民团结,争创新一轮国家、省双拥模范城,加强国防教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治疆方略和省援疆工作部署,扎实推进与新疆皮山县结对合作。

第二节 确保经济安全

   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强化农产品供给保障,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维护金融安全,完善地方金融监管规则和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确保生态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强化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全面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强化对数据资源、网络信息和关键设施的保护。

第三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和个人责任,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完善食品疫苗药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惩重处食品疫苗药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强化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持续开展“铸安”行动和安全生产“六项机制”建设,完善和落实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推动企业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依法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强化行政执法和责任追究。开展“科技强安”行动,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快速反应能力,强化“国家队”“主力军”作用。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抢险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推进消防安全责任制度落实,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

第四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守护平安”行动,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坚决防范和打击危害国家安全、暴力恐怖、涉黑金融、新型网络犯罪。广泛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全面深化禁毒工作。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信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强各级综治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设维稳态势监测预警平台,提高预警预测预防能力。完善平安建设实体化运作制度机制,加强平安六安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

 

第十五章 强化实施保障,凝心聚力共绘发展蓝图

保障规划有效实施,要在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更好履行各级政府职责,最大程度地激发各类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健全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党委(党组)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职责,全面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坚持和完善监督体系,以党内监督为指导,健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促进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推动党内政治监督谈话规范化、常态化,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确保“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深入践行“三严三实”,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加大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查处问责和通报曝光力度,坚决防止反弹回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向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断巩固正气充盈、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以本规划为引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市域规划体系。各地、各部门要加强衔接协调,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年度计划要与本规划衔接并予以滚动落实。本规划确定的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并纳入各地、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如期完成。

第三节 强化项目建设

始终坚持“投资为纲、项目为王”的理念,深入实施重大项目“精重促”行动,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进一步优化项目体制机制。推行“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能耗指标围着项目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路径走”,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财政、金融、投资、产业、土地、人才、环保等相关配套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强化公共财力保障,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扩大对公共领域的财政支出。运用财政杠杆,提高政府投资的引导力和带动力,鼓励社会投资。

第四节 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

加强规划宣传,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健全政府与企业、社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五节 实施监督评估

细化分解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确保党中央、省委及市委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要贯彻本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依法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加强对主要规划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并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适时对规划进行修订调整,由市政府提出方案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