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六安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浏览次数:信息来源: 市发改委(市粮食物资局)发布时间:2021-03-02 16:09
字号: 下载 我要纠错 打印 收藏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六安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提请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落实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计划报告审查决议情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更是六安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衰退、外部环境带来巨大挑战三重严重冲击,叠加历史罕见洪涝灾害对我市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四届十二次、十三次全会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有关决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迎难而上、担当作为,精准施策、狠抓落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回升、全面回暖、回归常态,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可以载入六安发展史册的优异答卷。

(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四季攻势”,坚持“四个不摘”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经省级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剩余5166户、11070人全部实现脱贫。在脱贫攻坚普查、调查和国家、省第三方监测评估中,均未发现“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方面的问题,核心指标在数据核查和事后质量抽查中零误差。面对严重疫情,全市156家扶贫车间在全省率先复工,带动贫困劳动者就业1749人,3月底实现全市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农产品滞销卖难、贫困户子女网上上学“四个清零”,全市未发生因疫或因灾返贫致贫情况。“深贫保”综合保险理赔2400万元,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充分肯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荣获全国担当有为集体称号。霍山县陡沙河村、堆谷山村和金寨县小南京村、渔潭村等4个村旅游扶贫模式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100案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15个、转办信访件123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转办信访件159个,已全部完成整改。高质量开展市“三线一单”编制工作。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六个专项行动”,认真开展夏季VOCs攻坚行动和涉气重点项目建设,市城区PM2.5年均浓度37.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4.7%,优良天数310天。推进不达标水体水质提升,编制《淠河水污染防治规划》《淠东干渠水污染防治规划》,13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整改完成。六大库区水质保持优良,11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罗管闸生态补偿考核断面P值为0.733。完成75家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工作,对原长安设备涂装厂地块进行修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制定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13”方案体系。有效防控政府债务风险,完善专项债券项目申报、资金使用负面清单、项目收益管理等制度,形成覆盖政府性债务“借、用、管、还”全过程的管控体系。开展涉非涉稳风险暨地方金融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整治,依法吊销证照44家,发现并处置疑似风险机构6家,化解非法集资陈案6起,5年以上陈案全部销号。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数、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5%、27%。加强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启动实施“雪亮工程”,不断推进平安六安、法治六安建设。

(二)坚持创新引领,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在全省率先出台《六安市5G产业发展规划》《六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六安市推进新基建工作方案》,制定《六安市支持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升级。5G建设及示范应用走在全省前列,建设5G基站1906个,开通5G设备1580套,培育9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和2个“5G+智慧应用”示范企业。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新认定省市级智能工厂9家,省市级数字化车间20家,推广应用机器人668台(套)。加快“三重一创”建设,市开发区(博微长安)新型元器件重大新兴产业专项成功获批第五批省级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全市共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基地(六安高端装备)、一工程(金寨先进光伏)、三专项(应流小型涡轮发动机及特种装备动力应用、氢能及燃料电池研发与产业化、博微长安新型元器件)。调整充实战略性新兴企业名录,全年新增纳入战略性新兴企业67家,总数达到243家,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0.7%,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实施“三比一增”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行动,挖潜力、保存量、提增量。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3家,总数达到25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5%,高于全省19.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达到18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9%,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05%,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居同类市第1位。大力实施“专精特新”培育工程,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6家、“专精特新板”挂牌企业6家。长江精工、海洋羽毛成功获批2020年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三)坚持精准发力,提高招商安商水平。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市领导和县区、市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招商考察近300次,与国内外500强企业、跨国公司驻华机构、上市公司、咨询公司等密切互动,形成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招商的头雁效应。聚焦产业发展态势,围绕区块链、新基建等新经济热点,编制完成《区块链产业招商指南》,启动《新基建产业招商指南》谋篇布局,开展合肥市和市开发区重点产业链解构分析等专题调研,绘制产业链全景图。深化委托招商、以商招商,承办安徽省异地商会工作会、长三角绿色发展智汇行等活动,深度对接异地商会、人才协会、中介机构、基金公司等平台,构筑资源和人脉“智库”,并通过市场化方式,在深圳、合肥、上海等地选聘一批招商顾问,寻找项目线索。调整加强市直6个产业招商组、2个专业招商组、1个综合招商组,全市各县区成立招商小分队54支、驻外招商点40个,全力打造覆盖全国、条块结合、点面同步的招商网络。疫情期间招商工作不断,通过“网洽谈”“云签约”签约项目36个,总投资174.6亿元。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更为精准更具特色的产业招商优惠政策,对于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抓好招商项目推进,推动在谈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全市新签约开工项目265个、开工率达88.3%,其中开工工业项目223个、开工率达88.5%。全年实现境内到位资金666.2亿元,同比增长12%。

(四)坚持创优营商环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常态化开展“千名干部进万企”“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建立“一库四单”机制(“四送一服”企业信息库,干部联系企业帮扶清单、支持企业发展政策清单、解决企业诉求(问题)清单、企业满意度清单),精准有效帮扶企业。市、县区、乡镇三级2204名干部包保联系4217家企业(项目),按月实地走访,“一企一策”开展帮扶。打造政策直通车,编制《六安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清单、操作办法及流程》,提炼核心政策381条,线上线下精准推送企业。“四送一服”工作在全省2020年度考核中位列第一。深入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一网通办”事项占比99.9%,政务服务事项进驻“一门”办理占比98.6%,进驻政务服务大厅事项均实现100%“最多跑一次”。设置“7×24小时”政务服务专区,实现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对行政许可承诺办结时限、申请材料、办理环节再优化,平均承诺时限压减50.1%,申请材料精简28.56%。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29亿元,其中2020年出台的优惠政策新增15亿元。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市级涉企收费清单总项目数由建立时的114项下降至59项,减少48.2%。疫情防控期间,及时出台水、电、气及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收费阶段性价格政策,全市18万电力用户降低用电成本约1.6亿元、1220家企业降低用水成本约80万元、477家企业降低用气成本约1314万元、降低企业特种设备检测成本约158万元。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制造业、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分别增长35.2%、21.6%、26.3%,均高于全部贷款增幅。全市新增发放新型政银担贷款69.11亿元,发放“税融通”贷款25.1亿元,为1201户企业提供续贷过桥资金57.7亿元。全面落实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大力推广“无还本续贷”业务,全市银行机构减费让利超8亿元,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年化担保费率均降至1%以下。疫情期间,共向33户疫情防控重点企业发放优惠贷款3.9亿元,下调受疫情影响较大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最高达4.37个百分点。优化市融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功能,使用效率明显提升。修订完善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相关政策,召开全市民营企业百强发布会,促进民营企业“比学赶超”,在全社会营造干事创业氛围。大力推进返乡创业工程,全市共建成返乡创业园区57家,入驻企业2604家,带动就业5.1万人。

(五)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开发区优化升级。出台《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推进全市开发区创新升级的若干措施》,实施开发区发展“1310”行动计划。发展定位不断提升,全市8个开发区纳入合六经济走廊发展组团。全市开发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250亿元、占全市比重85%以上,霍邱开发区、舒城开发区、霍山开发区、金安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分别突破200亿元,市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首次突破500亿元。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全市开发区集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个,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六安双创中心落户六安高新区,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院落户金安开发区。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被省委、省政府授牌“安徽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市开发区纳入全省智慧园区试点,叶集开发区成功创建全省特色园区,霍山开发区被工信部授予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称号,金寨开发区申报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通过评审,舒城开发区、霍山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步伐加快,舒城开发区受省政府通报表彰。市开发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出台《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办法》《科技小巨人企业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设立3000万元专项资金激励引导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精做优,目前已有“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战略性新兴企业59家。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绿色振兴战略,奋力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确保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十三五”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为开启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20年计划

2020年完成

全省位次

一、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7.5%-8%

增长4.1%

4

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增长7.5%-8%

增长7.7%

3

三、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11%

增长8.7%

3

四、财政收入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增长5.1%

(全省增长-0.4%)

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增长5.3%

(全省增长1%)

4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10.5%

增长2.6%

8

六、到位境内资金

增长10%

增长12%

-

七、外商直接投资

增长7%

增长11.3%

4

八、外贸进出口总额

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增长18.6%

(全省增长13.6%)

6

九、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增长5.9%

(全省增长5.1%)

3

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增长9.1%

(全省增长7.8%)

1

十一、城镇新增就业

2.8万人

2.84万人

-

十二、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4.5%以内

2.21%

-

十三、节能减排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一)战疫情抗汛情,经济运行持续回暖。

一是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受疫情、汛情等不可抗因素影响,全市经济供需两端均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低于预期年度目标,但我市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纾困惠企措施,制定“六稳”“六保”工作方案,第一时间推进复工复产复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建立经济目标责任体系,强化业务知识培训,按月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并纳入政府月度工作责任清单,加强监测调度,成立8个调研帮扶组,“一对一”指导服务8个县区,从复工复产复市开始,全部深入到基层,下沉到一线,战疫情、抗汛情,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在一季度大幅回落情况下,上半年快速转正,三季度实现争先进位,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9.5亿元,同比增长4.1%,增幅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财政收入增长5.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3%,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4位。17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5项增幅高于全省,14项指标居全省前8。二是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全省率先启动疫情防控工作,疫情防控工作得到国务院指导组的充分肯定,多项创新措施获得国家、省级肯定和推广。全市直接参与一线医务人员1551名,救治确诊病例69人、疑似病例211人、无症状感染者11人,是全省新冠肺炎住院病例第2个“清零”市;先后派遣5批医疗队共43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实现“病人零死亡、医护零感染、治愈零返阳、医疗零事故”目标。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扎实有效,积极摸排疫情地返(来)人员,全部落实健康管理;开展冷冻产品检测,做到人物同防;紧急布置全市重点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积极组织疫苗订购;在全省率先完成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疾控机构核酸检测实验室全覆盖,建成实验室20家,日检测能力大幅提升。三是防汛救灾取得重大胜利。面对历史罕见大洪水,坚决打赢防汛救灾保卫战,点对点指导协调各地加强山洪灾害防御、中小水库度汛及中小河流防守,降低灾害损失。大别山区五大水库拦蓄洪量10.21亿立方米,综合削峰率达56.5%,较大缓解下游防洪压力,淮河干堤无一重大险情,水库无一垮坝。全力抢险救援,累计投入水利专业技术人员1982人次参与抢险,处理38处堤防、3处水库发生的重大险情,排查整改防洪隐患136处。及时下拨市级救灾复产资金 0.9亿元,帮助受灾县区加快恢复生产,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在全省率先出台《落实落细金融支持抗洪救灾及企业复工复产相关政策》,为61家企业发放贷款2.44亿元。认真落实灾后恢复重建“四启动一建设”部署,编制水利工程水毁修复方案,65处规模以上水厂和358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一周内全部恢复供水,灾后修缮、重建任务11月底前全部完成,生产生活全面恢复。

(二)抓产业壮实体,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一是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全市粮食种植面积913.6万亩,同比增长0.24%,全年粮食产量69.1亿斤,实现连续十七年丰,居全省第5位。狠抓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做法多次被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权威媒体报道。全力保证生猪存栏保供,流转闲置宅基地260亩用于建设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场,引进温氏股份、华西希望集团、大北农集团等知名企业,全市生猪存栏130.5万头、同比增长24.8%。霍邱孟集小根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2020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中排名第13。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带头人培育,全市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4355人。扎实开展主体经营,全市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86家、市级46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万家,家庭农场1.6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1654个,全程社会化农事服务中心80个。积极推进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38.1万亩、流转率46.9%,打造15处千亩连片、万亩集聚的特色高效种养基地,其中霍邱莲藕种植基地面积近2万亩,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莲藕种植基地。深入开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舒城桃溪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获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霍山太平畈乡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名单。发展壮大八大特色产业,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饲养量和稻虾种养面积均居全省首位,茶叶、水果、蔬菜产量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3位、第8位,十大皖药六安占五席,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霍山石斛连续2年荣登中国区域品牌价值评价信息百强榜单,霍山石斛载入2020版《中国药典》。新增金寨豆腐、金寨黄精、霍邱大米、金寨桑黄、金寨黄大茶、霍邱鹅肥肝6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市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数47件,居全省第1位。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霍山石斛、霍邱柳编进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互保名单。霍山县大别山生态食品获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二是持续壮大工业骨骼,工业发展后劲支撑有力。疫情期间,迅速组织企业扩产转产口罩、医用防护服、隔离衣、熔喷布等防疫物资,荣获工信部、省委省政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制定《六安市企业复产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等12份文件,建立“五个一”疫情防控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全力以赴稳增长,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回暖、逐步恢复常态,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居全省第3位;工业投资增长-0.8%,降幅小于全省3.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技改投资增长11.9%,高于全省12.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开展递次纳规行动,新纳规上工业企业163户,规上工业企业达1034户。推进困难企业诊断救治行动,累计帮扶困难企业278户,完成救治151户。加快“僵尸企业”处置,累计盘活企业127家、土地9133亩。清理拖欠民营企业款项3.1亿元,偿还率100%。实施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累计完成42户、收储土地2611亩。抓龙头企业培育,霍邱钢厂顺利复工并投产,实现百亿企业零突破。三是建筑业生产快速好转,发展质量持续优化。全力扶持建筑业企业发展,出台了《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支持建筑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场环境持续优化。全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63.1亿元,同比增长13.5%,增幅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探索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评标权与定标权“评定分离”,得到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充分肯定并推广。建筑工程品质不断提升,7家企业晋升一级总承包建筑业资质,霍山县取水泵房新建工程PPP项目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全市9项工程获得安徽省优质工程“黄山杯”奖。四是加快服务业发展,质量数量双提升。加快服务业企业纳规升限,实施“双百”培育工程,新纳规上服务业企业53家,总数达到119家。全市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0亿元,同比增长7.1%,居全省第6位。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9.2%,居全省第3位。继续组织服务业龙头企业赴浙江等地考察,学习先进地区发展理念和工作举措。霍山大别山电子商务产业园、西商大别山农产品冷链物流园、金寨玉博园、金太阳国际汽车城、六安大学城科技园成功创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全市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达到13家。五是消费需求继续回暖,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全市消费市场复苏态势不断巩固,市场消费需求稳步释放。先后组织开展“暖心惠民促消费季”“逍夏季”“皖西商品博览会”等系列促销活动,发放3000万元电子消费券,带动消费10.4亿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5亿元,同比增长2.6%,呈逐月回升态势,其中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249.3亿元,同比增长3.6%,居全省第8位,较上年进2位。实现网上零售额75.6亿元,同比增长22.5%,农村产品网销额110亿元,同比增长18%,金寨、霍山再次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加大限上批零住餐企业培育力度,全市预计新纳限上批零住餐企业270家。信贷规模继续扩大,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85.5亿元,增长8.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03.5亿元,增长18.3%,增幅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其中新增贷款403.4亿元,同比多增53.1亿元,超额完成380亿元年度目标任务。金融存贷比达到81.7%,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大力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和直接融资,舒城英力电子上市已过会待注册发行,市开发区五粮泰生物完成上市报辅导备案,全市新增121家企业在省股交中心挂牌,实现直接融资85亿元。市场主体快速增加,全市新登记企业2.26万户,居全省第6位;同比增长17.4%,居全省第4位。道路运输活跃程度提高,全市道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3.9%。全市快递业务量完成9541.4万件,同比增长40.5%;邮政业务总量完成29.4亿元,同比增长33.4%。 

(三)抓项目扩投入,新动能不断增强。

一是坚持抓项目稳投资增动能。牢固树立“投资为纲、项目为王”理念,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居全省第3位,始终保持全省前列。启动实施扩投资重大项目“精选择、重开工、促竣工”行动,全市纳入“精重促”项目库项目1657个、总投资7717.2亿元。其中谋划储备项目350个、总投资2183.5亿元;前期工作项目430个、总投资1892.8亿元;年度建设项目877个、总投资3640.9亿元,完成投资1229.5亿元。每年安排3亿元前期工作专项经费,一旦从谋划库转化前期库就安排经费进行初步设计,加快促进项目熟化,改变了过去项目建设进度与资金不匹配和资金等项目的状况。全面实行“1+6”项目推进管理机制,全力实施六大工程。工业“积树造林”工程。全市新签约工业项目224个、新开工项目224个、新投产项目191个。霍邱钢厂、精卓光显、雅迪电动车等重大项目投产纳规,国动5G大数据产业园、应流退城进园等重大项目顺利开工;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424个,总投资296.8亿元,长江精工20万吨钢构扩能、中财管道四期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相继落地。农业产业“138+N”工程。全年引进农业“头部企业”12家,总投资45亿元,引进农业秸秆综合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两利用”和其他项目23个,总投资额31.2亿元。新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2370名、新型经营主体2145家。城市建设“畅强补”工程。畅循环方面,城市环线加快建设,城区支路14条续建道路通车,10条新建道路完工。强功能方面,城区5处立体停车场开工建设,4处地上公共停车场、3处地下公共停车场建成使用;文庙锦成里、山水城市奥特莱斯、中体城等10个社会投资城市强功能项目开工建设或签约落地。补短板方面,全市新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17578套,基本建成9687套,完成21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心城区继续推进“让征迁市民早日安家”“两补一化”等专项行动,11个安置小区竣工,0.7万户、2.1万人得到回迁安置,小区综合验收、不能办证等问题逐步化解,11个征迁安置遗留项目得以解决。交通领域“内畅外联”工程。合安高铁舒城东站开通运营,六安-安庆铁路、霍邱钢厂专用线开工建设,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完成可研审查。争取金寨支线机场选址获得空军批复,完成军地协议签订,启动预可研编制;六安金安通用机场选址获空军批复,启动可研编制。德上高速舒城段开工建设,京台高速舒城段改扩建主体工程完工,合六叶高速“四改八”加快建设,宣商高速、沪蓉高速天堂寨连接线(阳新高速)前期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全年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开工项目里程174公里,完工项目里程182.8公里;建成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949.6公里,建设里程居全省第2位,完成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746.1公里。霍邱城乡公交一体化试运营,全部实现村村通公交,标志着我市率先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全域公交网络体系,惠及430余万群众。水利领域“兴水生态”工程。完成5条中小河流和106座小水库除险加固,淮河行蓄洪区居民迁建年度任务顺利完成,淠河六安市城南段水环境综合治理、杭埠河治理、2条中小河流和33座小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开工建设,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深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年完成投资3.75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工程78处,维修养护工程389处。社会事业领域“固本培元”工程。教育方面,全市共完成52个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和45个无证幼儿园整治任务,加大主城区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新建幼儿园40所,已建成10所,在建28所,1所已完成招投标,1所即将挂网招标。2020年秋学期主城区新投入使用公办园14所,新增学前教育学位3810个,主城区公办园学生占比达38.5%。中心城区新建改扩建公办义务段学校14所在秋学期已投入使用,新提供学位2.8万个,消除大班额326个。六安一中扩建项目20.6万平方米主体封顶。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培训中心竣工使用,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扩建全面推进,六安技师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体育方面,六安市体育中心、舒城县体育中心竣工投入使用,霍山县体育中心即将完工,全市新建成75块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卫生方面,全市共谋划卫生健康类项目87个,总投资192.7亿元,市中医院医疗综合楼、市第二人民医院综合楼、市妇幼保健院妇幼健康综合楼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市人民医院西区投入使用。二是围绕项目建设要素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全市纳入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1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1%。其中已开工项目256个、已竣工项目120个,开工率93.1%、竣工率153.8%,开工、竣工率分别居全省第4位、第2位。95个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35.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1.8%。坚持按月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累计集中开工项目168个,总投资111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5.4亿元,已完成投资219.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2.8%。其中3月和12月全省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主会场分别在我市舒城县、金安区顺利举行,承办全省主会场次数居全省首位。紧盯国家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的政策窗口期,以超常规的力度和举措,抢抓政策“红包”,今年全市已先后发行4批专项债,发行债券105亿元、居全省第4位。

(四)建平台促开放,发展空间持续拓展。

一是着力提升合六经济走廊建设水平。加快融入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坚持把合六经济走廊建设作为融入合肥都市圈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总投资200亿元的长三角一体化(合六)科技创新城、80亿元的国动5G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在廊内落户,六安绿地科技创新产业园开工建设。合六经济走廊区域规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723家、占比达7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6.3个百分点。举办第二届长三角氢能科技产业高峰论坛,签约长三角氢能数据中心项目和长三角氢能数据中心合作备忘录,携手合肥等市积极申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二是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参加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20次市长会商会,积极拓展与沪苏浙友好城市合作,与上海市松江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园区、产业、经贸、金融、人才、社会事业等6个领域14项合作内容,选派了一批干部赴松江区挂职学习。依托霍邱经济开发区(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打造了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园区新引进项目43个、总投资190.37亿元。三是外贸外资再上新台阶。六安海关正式开关,舒城杭埠、霍山一隆公用型保税仓库投入运营。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0.4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外资稳定发展,实现利用外资6.1亿美元,同比增长11.3%。推动外贸企业转产防疫物资,全年防疫物资出口约5亿元。大力发展跨境电商,64家跨境电商企业出口增长88%。参加2020世界制造业大会暨江淮线上经济论坛,签约项目33个,投资总额291亿元。参加第3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采购成交31个项目,共计签订意向采购订单4417万美元,同比增长7.4%。

(五)重统筹促融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中心城市建设扎实开展。推进市级国土空间总规编制,完善控制性详规,强化城市空间立体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管控。谋划六安市新老淠河生态修复工程,成功争取14亿专项债资金,全段环线设计整体推进,城市内环线首个节点工程(龙河路下穿长安北路)顺利开工。城区水环境(厂-网-河)一体化综合治理PPP项目全面推进,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开工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建成投产。积极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印发《六安市推进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确定金安区三里桥街道、裕安区鼓楼街道、叶集区平岗街道和市开发区百胜社区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加强精细管理养护,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两大工程,加快推进公园、小游园建设,预计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3平方米。二是加快城镇建设。着力补齐城镇建设短板,突出集镇风貌整治,舒城县在全域内开展集镇沿街建筑立面整治,金安区扎实开展“历史遗留问题攻坚终结行动”,裕安区着力提升六安茶谷入口形象,金寨县、霍山县沿大别山旅游通道打造集镇旅游节点,霍邱县突出长集镇高速公路出口至县城沿途环境整治,叶集区着力打造皖豫边界特色城区大力推进全区生态建设。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提升至48%。加快全市特色小(城)镇建设,三十铺镇入选中部地区百强镇,霍山佛子岭生态酿造小镇、金寨大别山红色小镇、裕安区紫荆花怡养小镇获批省级特色小镇,裕安区抹茶小镇、金安区蓝溪皋陶文旅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试验名单,全市省级特色小镇数量达到8个,位居全省前列。霍山县上土市温泉小镇入围中国特色小镇50强。三是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年新改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项目16个,位列全省第一。加快实施天然气“县县通”工程,新桥机场-金安东桥天然气联络线工程完工,金安-叶集-金寨天然气支线完成主体管网敷设,金安-霍邱-颍上天然气支线进入施工招标。建成投运霍邱500千伏输变电、俞林220千伏输变电,霍山水电供区首批确定34个贫困村电网完成升级改造。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乡镇通三级以上硬化路达100%;建制村通四级以上硬化路达100%;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达100%。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助力乡村加速振兴。农村厕所革命稳步推进,完成改厕19.1万户,占三年行动计划的12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完成126个乡镇政府驻地和103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实现乡镇驻地和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深入推进,全市建成垃圾中转站73座、深埋桶819个,基本实现农村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全覆盖。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深入实施“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1784个涉农行政村组织开展春夏秋冬四季战役,持续推进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开展传统村落保护,成功申报8个中国传统村落和29个省级传统村落。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提升,已建省级中心村770个。

(六)强保障惠民生,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一是民生支出持续增长。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全市教育、科技、社保等民生支出430亿元,增长6.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85.2%。精心实施33项民生工程,投入财政资金161.9亿元,建立序时精准调度、定时定向督导机制,年度任务高质量完成。健全农业“基本险+大灾险(补充性商业保险)+商业险”三级保障体系,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30余种,累计提供风险保障33.4亿元。按月足额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全年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4亿元,受益困难群众超285万人次。持续有效推进平价商店提档升级,拓展平价商店至叶集区,新增6家平价商店,城区46家平价店粮油肉禽蛋类低于市场均价5%以上,蔬菜类低于市场均价20%以上。消费价格涨幅逐渐回落,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4%,低于全省0.3个百分点。二是粮食安全有效保障。全市建成“星级粮库”30家、168个放心粮油示范店(点)和53个主食厨房。加强粮油应急体系建设,全市共建成应急供应网点168家,应急加工网点36家。疫情期间,全市粮食加工企业累计加工大米达65万吨并投放全国市场。着力做好夏粮收购工作,组织开展最低收购价收购,新增市级储备计划1.5万吨,顺利完成省储小麦1.8万吨轮换任务。深入推进“智慧皖粮”信息化建设应用,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连续17年整体盈利。开展粮油安全大检查和常态化监管检查,连续14年未发生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事故。三是就业收入稳步提高。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1%,稳定低于4.5%的控制目标。全年举行“2+N”系列招聘活动588场,提供就业岗位21.9万个。开展“帮您复工、助您上岗”活动,共组织“返岗复工直通车”“就业直通车”“应聘直通车”1180辆次,运送1.47万名农民工安全有序返岗复工。统筹各类群体就业,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5000个,开发机关事业单位见习岗位1108个,组织99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积极落实援企稳岗政策,101家企业获得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1537.2万元,5158家企业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25亿元,惠及职工16.2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逐季回升,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47元,同比增长5.9%,增速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49元,同比增长9.1%,增速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累计增速连续11个季度位居全省第1。四是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按照“乡村留点,乡镇做强,城区扩优”的思路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撤并中小学校和幼儿园306所,完成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346个、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844个,全市70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和22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达标率100%。义务段大班额占比较上年下降6.93%。暖冬计划累计投入1.58亿元,1.28万个教室、1.44万个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市特殊教育中心迁建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初步具备竣工验收条件。普通高中普及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20个项目全部完成,高中段大班额占比同比下降11.9个百分点。职业教育质量实现提升,六安技师学院、金寨技师学院被人社部授予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成功举办六安市第三届职工运动会,成功申报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排球、足球、冰雪运动等特色学校36所。加快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全市医保参保率达112.8%,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公共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完成市本级公共文化场馆法人结构治理改革,市图书馆成功入选全省“十家最美图书馆”,24小时图书馆获评省“十佳夜读空间”,先后被中央文改办、中央深改办专报介绍,5个城市阅读空间建成使用;市文化馆正式开放,红剧场建成使用,成立全市文化馆联盟。市图书馆、市文化馆月均客流量和活动量均位居全省地市级场馆第一。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开通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文化惠民深入推进,累计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862个,覆盖率达96.6%,选拔培育“村级文化带头人”133名,累计举办农村文化活动2051场,放映农村电影20433场,服务群众近300万人次。五是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全民参保计划全面覆盖,全市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9.8万人,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99.13万人,全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在全省率先启动小微企业、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全市小微企业参保779家,参保人数13662人。养老保险待遇实现提高,全面完成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工作,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35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75.7元,城乡居民养老金平均水平提高至134元,居全省第5位。全面实现低保标准城乡统筹,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均为630元/人/月,城市、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调整为1032元/人/月、819元/人/月。

2020年的艰苦努力、奋力拼搏,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划上了句号。“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色振兴,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一是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五年跨过六个百亿台阶, 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10.7%。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277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2%。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产业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散到聚,初步形成了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欧菲光安徽精卓、应流小型涡轮发动机、年产300万吨霍邱钢厂、嘉悦新能源、迎驾野岭产业园、富春(网营物联)智慧物流等一批产业标志性项目顺利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显著增强。二是发展方式实现新转变。中心城市、合六经济走廊、六安茶谷、淠淮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西山药库从小变大、从弱变强,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一基地、一工程、三专项”获批省“三重一创”项目。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件。成功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13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万佛湖成功创建5A级景区,4A级景区达24个。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为“三二一”,服务业比重接近50%。三是城市能级得到新提升。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实施中心城区“畅强补”工程,市区多条“断头路”全面打通,城区拥堵难题得到缓解。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西部生态新区、绿色城南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9.5平方公里。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深化,市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文化馆和体育中心投入使用,万达广场、吾悦广场建成营业,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四是基础设施得到新改善。六安火车站站房改造高质量完成,合安高铁建成通车,六安-安庆铁路开工建设,沿江高铁合肥-武汉段、合新六城际铁路、金寨机场、金安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由沪陕高速、沪蓉高速、京台高速、济祁高速构成的“两横两纵”的高速公路网骨架初步形成。全市公路总里程、农村公路通达里程分别为25087公里、21833公里,均为全省第一。全域公交网络体系建设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六安模式”在全国推广,被确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和全国第二批交通强国试点单位。全光网络基本建成,4G网络基本实现城乡全面覆盖,5G网络建设有序开展。五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叶集区正式挂牌成立。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金寨县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等一批“国字号”改革试点示范成效显著。“放管服”改革顺利推进,“3+2”清单制度体系实现全覆盖,市级政府权责事项大幅减少。农村改革深入实施,全面完成农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河(湖)长制、林长制、路长制改革成效明显。招商引资水平显著提升,累计实现到位内资2782亿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拓展对外贸易,累计直接利用外资24.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39.8亿美元。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合六经济走廊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标志着合六同城一体化驶入快车道,六安融圈入带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六是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4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44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0.96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绝对贫困将退出老区发展的历史。完成易地搬迁9773户33555人,探索出扶贫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光伏扶贫、“深贫保”综合保险、扶贫工作“背包式”巡察等“六安经验”,连续三年在全省综合考核中获得“好”的等次。累计投入875.2亿元滚动实施民生工程54项,惠民成效持续显现。全市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8.1%、9.5%,均高于经济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6.58万,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省定目标以下。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4.6%,普惠率86.6%,公办幼儿园幼儿占比53.2%,三项指标均达到省“985”目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19.5%,提前两年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目标。综合医改在省考核名列前茅,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圆满完成“七五”普法任务,市皋陶法治文化基地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金融等重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平安六安、法治六安、信用六安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顶住了经济下行的压力,克服各种风险和挑战,奋力实现了全市经济发展态势由追赶全省向赶超全省的转变,成绩来之实属不易。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偏低,民营经济实力不强,头部企业和“四上企业”个数偏少,主导产业能级不高;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企业数量偏少、实力较弱,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相对滞后,高端人才和技能人才缺乏,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与全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实体经济困难仍然较多,用工难、融资难融资贵、物流成本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乡村振兴面临不少难题,城镇化率不高;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弱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不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距离群众要求和期盼还有差距。对于这些问题,必须直面应对,保持战略定位,树立底线思维,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沉着应对、埋头苦干,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主要任务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也是谱写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新篇章的关键时期。从国内看,进入新发展阶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仍在加速叠加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将加速培育和壮大国内市场。今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从省内看,我省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迎来了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家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集聚迸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大规模深层次调整重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持续彰显的历史性机遇。从我市看,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仍然较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合肥都市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合六经济走廊等国家、省重大战略叠加发力,有利于我市发挥“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优势。我市坚持绿色振兴,一大批重大产业布局、重要民生工程、重点生态项目相继建成,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只要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将机遇和潜力化为现实,将风险和挑战化为动力,不断厚植竞争新优势、开拓发展新境界,就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抢占先机、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综合当前形势,在坚持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立足于我市实际,本着实事求是、积极可行的原则,兼顾年度计划与“十四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在指标安排上,建议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草案)

指标名称

预期增长%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8.5以上

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9.5以上

三、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46000以上

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5.5以上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11以上

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10以上

七、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八、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

城镇登记失业率增速(%)

控制在4.5%以内

九、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

1.15

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提高1.2个百分点

十一、粮食总产量(亿斤)

70左右

十二、外贸进出口增速(%)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十三、外商直接投资增速(%)

7

十四、到位境内资金增速(%)

12

十五、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

8以上

十六、能耗双控及生态环境质量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上述目标安排,贯彻了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精神,顺应发展趋势、立足六安实际。主要考虑:一是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匹配。发展仍是解决我市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新增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提升全市经济发展整体效能。二是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预期目标设定与“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有机衔接,开局之年适当高于“十四五”年均增速,实现低基数下较快增长,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有利于激发各地发展内生动力,有效引导预期、提振信心、传导压力。三是与区域发展格局相适应。预期目标增速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既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又积极进取、体现“跳起来摘桃子”,也是为了加快缩小与全省差距、经济总量跻身全省居中打下更好基础。

实现上述目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全省超平均、位次再前移,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要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用全产业链概念重塑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以四大平台为载体,推深做实“138+N”工程,全面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工作,加快创建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力争八大特色产业综合产值突破400亿元。持续做好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融合,加快提升茶谷建设水平;以适应性农业为重点,统筹推进淠淮生态经济带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稻虾综养示范基地;江淮果岭以打造标准化果园为重点,选育特色品系,引进知名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加快打造省级标准化果园;西山药库以打通生产加工开发等环节为重点,完善中药材全产业链条,加快推进道地中药材种源保护、良种繁育、生态种植基地建设。进一步做好强龙头、抓融合、创品牌等工作,切实提升平台承载力。着力壮大产业带头人队伍,大力推进规模经营、主体经营和一二三产融合经营。紧盯全国前50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精准招商,各县区至少落地农产品加工头部企业1家。加强与沪苏浙电商企业合作,加快冷链物流、直销配送体系建设,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

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深化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积树造林”“老树发新干”工程。持续开展企业递次纳规行动,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8户。以电子信息、铁基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为重点,加强与合肥电子信息产业配套,打造合肥电子信息产业首选配套基地。推动六安市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延伸补强钢铁产业链条。以“一基地、一工程、三专项”建设为引领,加快构建“专项-工程-基地”梯次推进、滚动发展新格局,切实发挥好市“三重一创”建设专项引导资金作用。加快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适当扩大基地范围;提升光伏试验工程发展质量,加快推进金寨嘉悦新能源二期5.0GW高效电池片生产项目建设;以金安小型涡轮航空发动机及特种装备动力应用重大新兴产业专项为基础,打造航空产业园;推进氢燃料电池专项重点突破燃料电池冷启动控制技术、高比功率高耐久性、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产品技术开发;推动市开发区新型元器件重大专项开展低空补盲雷达研制。培育发展高成长性产业,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着力提升产业基金运作效率,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发挥新基建对内循环的巨大赋能作用,加快推进5G基站及配套、智慧交通、智能充电桩、智能停车场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和工业精品培育提升行动,鼓励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力争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冠军”企业50个左右。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优化提升发展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木材家居、建材建筑等传统产业,推进企业提质增效。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施技改项目400个以上,确保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加快北斗导航、高分系统六安中心推广应用,积极发展核电、航空等特种装备及基础零部件产业,持续打造六安高端制造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导向引领作用,继续加快服务业企业纳规升限,以上规模、提质量、增后劲为核心,按照孵化培育、升规壮大、培育龙头、集聚发展的思路,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发展壮大现有13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聚焦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培育建设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积极推动制造业主辅分离,发展一批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强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出一批试点示范。推动全市物流业合理布局和集聚发展,加快补齐城乡冷链物流设施短板,积极申报省级物流集聚区和物流示范区。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推进舒城、金安、裕安等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悠然南山、天堂寨、佛子岭等分别创建国家和省旅游度假区。加快乡村、红色和康养等重点旅游业态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工程。

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坚持开发区“工业强市(县)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源”的定位,把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全面加大协调推动力度,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按照“三融合三为主”思路开展新一轮开发区发展规划编制,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推进开发区从单一产业园区向现代化城区转变。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进一步突出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加强优质龙头企业培育和招引,推动“龙头+配套”发展,积极打造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对标对表省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进位意识,精准发力,实现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开发区迈入全省第一方阵。鼓励开发区改革创新,在金寨经济开发区“标准地”改革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行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标准地”改革,加快建立“标准地”制度,年底前全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按照“标准地”出让的工业用地不低于新出让工业用地面积的20%。支持开发区创建数字经济园区、线上经济园区、区块链专业园区等新型园区,推动开发区及企业提升各类创新平台。有序推进叶集、霍邱等开发区移区工作,支持具备条件的开发区申请扩区。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推动要素资源向开发区集合、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聚,以投入产出效益为标尺,不断提高项目集聚度、产业集中度。引导“精重促”项目向开发区布局,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资金、贴息资金等向开发区重大项目倾斜。

(二)突出创新驱动引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高效。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在航空、核电、氢能、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争取纳入国家(省级)重大专项,努力实现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从0到1”的突破。开展研发投入补短板行动,支持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实施产学研合作重大专项,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指导服务和业务培训,提升研发投入统计数据填报质量,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逐步缩小与全省的差距。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行动,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加强技术改造,建立高企培育“梯次队伍”,力争全年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建设多层次创新平台。以应流集团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示范,引导和支持企事业单位联合高校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力争全年新认定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5家。加快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工作,推动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县域全覆盖。开展“攀亲结故”工程推进行动,进一步推深做实市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战略合作,加快氢能、电子信息、智能系统与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建设,谋划建设合六走廊科创基地。依托皖西学院,加快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建设。推动六安高新区提档升级,力争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构筑创新人才高地。以沪苏浙、合肥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挖“三皋”人才资源(在沪苏浙的皖西籍领导、皖西籍企业家、皖西籍专家学者),发挥院士工作站高端人才智力优势,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加快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海外人才引进。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密集地区建立研发机构、组建研发团队,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加大对创新创业扶持力度,积极吸引海内外人才在我市落户安家,引育培养一批研发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支持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参与科技型企业建设。深化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立足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农业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加速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

(三)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探索新发展格局有效路径。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以“精重促”行动为抓手,强化“1+6”项目推进管理机制,对所有项目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员化调度推进、全要素跟踪保障,促进谋划项目转化、前期项目熟化,保障“三库联动”压茬推进、滚动发展、高效运行。高标准落实“四督四保”“三个走”“集中开工”等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持续集中开工、重大项目连续调度机制,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00个以上,竣工100个以上,重点加快金寨抽水蓄能电站、应流航空产业园、明天氢能产业园、欧菲光安徽精卓、国动5G大数据产业园、雅迪电动车、首矿大昌铁路专运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注重优化投资结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聚焦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能源重大工程,以及老旧小区改造、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城市防洪排涝等城市更新工程,谋划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动能、利长远的“十四五”重大项目。

提升招商引资质效。突出招大引强择优、引资引技引智,紧盯投资导向和政策取向,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奋力推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梳理产业链条,盯住目标企业,在延链、强链、补链上下功夫,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加强东向对接,全面承接长三角地区特别是合肥产业辐射。进一步转变招商方式,积极探索基金招商、资源招商、人才招商、产业链招商、“云上招商”,加大轻资产高科技项目招引和孵化。着力营造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坚定企业投资发展信心,不断吸引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六安,提升签约率、落地率和开工率。扩大政府投资基金规模,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杠杆作用与乘数效应。完善重大招商项目跟踪调度和服务推进制度,保障落户项目顺利建设。进一步优化招商专班,创新方式方法,提升专业水平,锤炼一支业务精湛、能力过硬的招商队伍。

积极释放消费潜力。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壮大服务消费等新增长点。支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经营主体电商化、数字化改造升级,拓展线上消费场景,探索创新线上服务内容,促进传统消费线上线下融合,积极发展新业态,促进存量消费回补和潜在增量消费激发。鼓励企业参与促消费季活动,举办第四届市级好网货大赛,参加省级好网货大赛,引导“三品一标”等农产品在线销售,开展电商展示展销和线上线下融合促销活动,积极争取举办2021国际羽绒博览会(六安)暨网商大会。谋划一批消费下乡活动,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鼓励夜间消费,支持地摊经济规范发展。推进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开展“绿水青山·红色六安”文旅宣传推介活动,推出四季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打造自驾、研学等主题旅游精品线路。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扩大节假日消费。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和秩序,构建多元共治的消费维权体系,营造居民愿意消费、放心消费的环境。

加快推进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支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利好机遇,积极推进重大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霍邱钢厂铁路专用线,推进六安至安庆铁路全线开工建设,加快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合新六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具备开工条件。争取金寨支线机场纳入国家“十四五”民航发展规划,加快预可研等前期工作;完成金安通用机场军地协议签订及可研批复,力争开工建设。建成S329合六南通道六安段,加快合肥至周口高速霍邱段、合六叶改扩建工程、德上高速舒城段建设,持续推进宣商高速六安段前期工作,力争开工;继续实施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提质提标工程。加快推进临淮岗复线船闸工程建设。建成投运金安-叶集-金寨天然气支线及东桥合建站,实现川气、西气互济互保,加强城区天然气应急储气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继续实施220千伏及以下配网工程,不断增强电网抗风险能力。实施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杭埠河丰乐河治理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

(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快融入重大区域战略格局。

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认真抓好国家规划纲要和省行动计划涉及我市的重点任务落实,加快推进大别山对外联通通道工程,扎实推动旅游和康养基地建设,加快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加快建设皖北(霍邱)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出台《皖北(霍邱)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依托霍邱经济开发区(合肥高新区霍邱现代产业园),围绕矿产、特色农产品等资源优势,承接发展铁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延伸培育矿产机械制造、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链条。持续完善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对接机制,加快推进与上海松江区合作成果落地转化,积极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沪宁合创新带建设,突出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强化产业创新合作,推动优质科研资源互联互通、加快布局,重点突破燃料电池、航空材料等“卡脖子”技术和材料。探索与沪苏浙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合作设立“创新飞地”,探索建立研发在外、落地六安的合作模式。依托开发区与沪苏浙地区加强对接,探索利益共享机制,发展“飞地经济”,力争建设1-2个省际合作园区。主动对标中国(上海)、中国(浙江)以及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改革发展,探索复制推广新路径,积极创建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六安联动发展区。依托皖西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六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推动与长三角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合作办学。借助长三角协调会等各类平台,全面加强与长三角信息、物流、生态保护、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专题合作。

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积极抢抓合肥市能级提升、辐射增强带来的有利机遇,坚持触摸合肥、解构合肥、链接合肥,推进六安东部与合肥西部连片发展,推动两市“十四五”时期实现产业布局系统化、营商环境便利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合六同城化的“四化”目标。共推基础设施一体化,以高铁、轨道、高速、机场等交通一体化为先导,形成快捷、通勤、顺畅的交通网络,全面融入合肥都市圈。共促科创产业一体化,积极融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共同引导合肥市创新资源向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延伸布局,加快氢能、航空、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合作等。共构体制机制一体化,实行干部挂职交流。共享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双向流动,实现合肥都市圈“半日工作圈”“一日生活圈”“假日在六安”,推进从“市域”到“城市圈”、从“单体发展”到“联动发展”的跨越,推动合肥都市圈“强核”与“强圈”并重。

加快建设合六经济走廊。发挥合六经济走廊载体和纽带作用,突出“抓走廊、带全市”思路,依托走廊全面对接合肥、链接长三角,携手合肥市共同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为我市实现“十四五”时期高质量赶超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奋力实现六安绿色振兴、全面崛起。主攻产业高质量发展,合六经济走廊合肥-六安-金寨段,突出二三产融合,二产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产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金寨-霍山-舒城段,坚持一二三产融合,一产重点发展都市农业,二产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三产以旅游、度假、康养为主,推进产业链接合肥、科创链接合肥、园区链接合肥、市场链接合肥。

(五)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优化城区空间布局。围绕城市功能元素,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统筹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新城区有序拓展和外围组团建设,构建通勤高效、功能互补、生态隔离的现代都市区空间布局,显著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承载力、人口聚集力、城市宜居性。加快高端要素和人口集聚,强化区域交通顺达、产业等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城南、城北、河西板块实现更上规模、更具特色、更高品质协同发展。瞄准合六同城化、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发挥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东向发展“桥头堡”作用,按照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的目标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积极吸纳和集聚合肥、六安及省内外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承接发展先进制造业,集聚高质量教育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打造合六经济走廊科创新城和现代产业新城,将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建设成为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兴增长极。积极谋划建设叶集皖豫边界特色城区,完善叶集城区发展规划和叶集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加强省际协作,围绕“一河两岸一座城”的发展思路,推动叶集开发区与河南省固始县史河湾试验区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实现两地规划的无缝衔接,着力在产业发展、产城融合、城市建设、开放合作、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形成市、区两级共同推进皖豫边界特色城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实现以产兴城、以城聚业、产城相融,把叶集区建设成为具有时代风尚、产城融合、城景交融、宜居宜业的现代皖豫边界特色城区。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开展中心城区及市辖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重点推进六安二中(河西校区)以西区域、寿春西路以南景观大道以西区域、淠河中路以南西环路以西区域、寿春路以北淠河北路以东区域、迎宾大道以东五教路以西周边区域、龙舒东路以南许继慎路以北周边区域等片区的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工作。推进“畅循环”项目落地,全面启动窑岗嘴大桥改造、新安大桥改造、西环路南延等内环线节点升级和重要道口立体化改造,开展城市外环线、长安路南延跨宁西铁路等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启动10条左右支路建设,完成城区立体停车场一期工程建设。抓好“强功能”项目实施,聚焦城市文化、生态、公共服务等内涵和功能项目,力争今年再落地10个社会投资城市功能性项目。继续推进城区水环境(厂网河)一体化综合治理,改造城市市政污水管网。开展“补短板”专项工作,深入推进“让征迁市民早日安家”、持续推进安置房建设、房源清理和“两补一化”等行动,让0.1万户、0.4万人早日安家。加快推进“征迁扫尾攻坚行动”和“征迁安置与开发建设领域历史遗留问题终结行动”。大力推进危险房屋排查整治,将城市危房、简易平房以及建造年限较长的非成套住房,优先纳入棚改计划,有序实施改造。全年计划新开工棚改安置房9811套,基本建成7819套。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建设,加快对城市传统基础设施进行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协同推进“5G+城市治理”、城市大脑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

提升城镇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归属感。加快补齐城镇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改善交通、电网、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推进城乡公交“穿城进村”。紧抓疫情暴露出的城镇化短板弱项,以县城为重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加强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文旅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和合理流动,建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长效机制,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形成合理有序就医格局。

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各县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持续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按照建设园区、培育企业、壮大产业、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生态的路径,推动资源要素向主导产业集聚、政策措施向主导产业倾斜、工作力量向主导产业加强,着力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集群,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的发展格局。加快金寨中医药大健康和霍山生态食品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继续支持舒城电子信息、霍邱铁基新材料等创建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实现县域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全覆盖,引导特色产业精深化、集聚化发展。做大做强乡镇经济,着力构建各具特色的乡镇发展板块。精心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围绕“产、城、人、文、游”元素,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做特做活特色小镇。

(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产业扶持,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提高安置社区治理水平和社会融入程度。对无劳动能力的强化综合性保障措施。对边缘户及时给予技能培训、公益岗位等多渠道安置;为符合贷款条件、有发展生产意愿的边缘户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支持,防止因病、因灾、因学返贫致贫。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落实粮食生产“三稳”政策,持续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突出良田、良种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栽培技术,科学指导病虫害防治。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和水稻绿色原料基地建设,建立优质专用小麦、水稻生产基地。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快发展粮油加工业,强化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开展粮食仓储规范化、粮机装备、粮油产品品质、粮食应急能力、“智慧皖粮”建设等提升行动,培育“皖西粮油”品牌。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42万亩。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继续落实各级各部门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生猪生产的支持政策,持续加大财政支持,继续做好招大引强,高质量做好生猪稳产保供稳价工作。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支持申报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新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100个,创响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乡土特色产品品牌。

持续抓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村庄规划建设提升行动,推动“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扎实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清理整治,坚决遏制增量,分步整治、分类处置存量问题。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水毁设施修复,提档升级水电路气网等乡村基础设施,坚持建管用一体思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续运行管护,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管护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深入推进以“五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突出问题整改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着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移风易俗。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体系和吸引人才返乡留乡政策体系,完善农村学校、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

(七)践行“两山”理念,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有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全面筑牢长三角重要绿色生态屏障。高质量落实林长制改革规划,加快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创建,进一步强化项目支撑,高效落实“五绿”建设任务,建设打造一批高标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工程。推进林长制智慧平台项目应用,实现上下联动、分级管理、查询调度、动态监测、应急指挥一体化管理。继续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推进环境监测等改革方案落地。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基层环境执法监管力量。

持续开展环境污染治理。科学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严格落实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聚焦中央、省环保督察等反馈突出问题,举一反三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动态更新问题清单,持续深入狠抓整改。持续实施市级领导包保突出问题整改等制度,巩固提升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效果。继续深入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六个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功能,强力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进一步提高。在全市河流、湖泊、渠道、水库开展“清河清湖”专项行动,对所有河湖乱占、乱建、乱堆、乱采、乱排、乱捕等问题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动态台账,6月底前清理完成,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河湖。落实水体联防联控协议,强化淠东干渠、丰乐河、杭埠河水污染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净土持久战,持续实施“土十条”,推进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信息调查,开展疑似污染地块调查评估,做好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加强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管理,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实施。加强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开展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深入推进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

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统筹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和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消耗低、排放少、质效高的绿色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围绕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科学谋划制定我市行动方案。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确保单位GDP能耗降低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严把项目能评准入关口,严格落实新上项目能评制度,确保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达到先进水平,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标准;对新改扩建用煤项目,严格实行煤炭消费等量或减量替代,将县区能耗强度目标完成情况与新上项目节能审查挂钩,形成促进县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倒逼机制。完善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继续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园区清洁生产,提升园区发展质量。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加强公共机构和生活垃圾示范片区建设,逐步扩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范围。制止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浪费资源能源等不良行为,倡导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

(八)持续深化改革,充分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扩大建设用地市场化供给,有序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分类推进市属企业改革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入各类资本参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参控股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稳妥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着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丰富集体经济发展形态,促使集体资产收益尽可能实现分红。扩大农村“三变”改革入股范围,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资产。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支持叶集做好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工作。依法高质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信用承诺制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确保“信用六安”建设水平稳步提高。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企业开办企业全程网办、企业注销简易登记,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省实施办法,开展创优营商环境升级版提升行动。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容缺受理+承诺”,压缩审批时间至82个工作日内。纵深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持续深化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推动我市营商环境保持全省前列。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变企业群众办事“一事跑多窗”为“一窗办多事”。深化价格机制改革,逐步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强垄断性行业成本监审以及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城镇供水、供气价格改革。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三包三抓”专项行动,深化“五减”行动,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提振实体经济发展信心。强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监测,加强停产、半停产规上企业诊断和帮扶,落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金融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无还本续贷”“税融通”“劝耕贷”等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引导银行机构优化信贷投放结构,提升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能力,优化中长期资金配置,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效满足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

(九)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持续解决中小学校“城市挤、农村空”、幼儿园“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等问题。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弱项,继续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加快公办园建设步伐。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重点加强小规模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大班额整治力度。加快城区9所义务阶段学校建设,确保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加快六安一中扩建项目建设,确保秋学期投入使用。进一步深化新高考研究和实践,确保平稳过渡。加快裕安区和叶集区职业学校规划建设进度,确保实现一县(区)一所优质现代化职业学校布局。推进特殊教育和谐发展,扩大特教学校招生和残疾教育类型,促进教育与康复相结合。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切实强化队伍管理,持续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盘活教师资源。

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实施就业优先和纾困惠企政策,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四进一促”活动、就业创业提升行动、技能提升行动,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确保居民就业稳定。做强农民返乡创业示范园、大学生村官创业兴皖富民示范基地、电子商务创业园等创业平台,扶持中小微企业和新就业业态。实施乡村创业就业促进行动,重点围绕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乡村旅游等行业,培育一批家庭工场、乡村车间、旅游点,提供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就业岗位。进一步做好医保市级统筹,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统筹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工作,不断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根据“一老一小”人口分布和结构变化,健全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政策体系,确保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托育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托育发展,积极支持普惠性服务发展。优化乡村养老设施布局,不断拓展乡镇敬老院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加强公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建设,坚持公益属性,切实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加快婴幼儿照护机构发展,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政策完备、应享尽享、应护尽护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积极引入优质医疗资源,以建立医联体、专科联盟、专家工作室等方式,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合肥等地三甲医院合作,引进高层次医疗人才,建设重点学科。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乡村均衡布局,加大全科医生培养使用力度,加强乡村医护队伍建设,创新乡村医护人员培养、招聘、管理和使用方式,提升中心医院服务保障能力。坚持中西医并重,结合“西山药库”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开展省级健康小镇和医养结合示范创建活动,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提升县域康养服务水平。加强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贯彻落实《六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加快提升计生服务能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施好33项民生工程,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先足额安排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保工资等基层“三保”支出,确保财力比分直播,篮球比分直播投向民生和社会发展领域。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化,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发展创意设计、创意动漫、创意摄影及数字文化,培育一批新兴精品文化品牌。结合老城改造、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文化氛围浓郁的皖西风情小镇、古朴山村,发展客栈、茶吧、氧吧、工艺品制作、康体等休闲文化产业。持续开展“社区一家亲·文化进万家”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好“好戏六安”、红街周末有戏等群众文化活动,打造迎庆建党100周年“永远跟党走”主题系列活动,谋划创排首个音诗歌舞情景舞台节目《印象六安》。谋划举办第九届龙舟赛、第三届六安国际马拉松赛、市第五届运动会等重大体育活动,推进市游泳馆以及县区、乡镇、村体育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好健身服务。加强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继续推进六安汉代王陵墓地一号汉墓本体保护工程。运用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成果。谋划推进“八五”普法规划,积极推进《民法典》学习宣传贯彻。强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国防动员力量建设。支持工会、妇联、科协、共青团、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广播电视、防震减灾、妇女儿童、红十字、地方志、档案、对台、气象、对口援疆等工作。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市人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实施一批国防领域重大项目,扎实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加强国防教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全力做好保供稳价,加强煤电油气能源供应,落实好国家和省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等惠企政策。抓好粮油肉蛋菜等民生商品价格监测,密切跟踪煤炭、钢材、有色金属、砂石、水泥等重要工业产品价格走势,稳定居民消费价格。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常态化推进“铸安”行动和“六项机制”建设。坚决遏制地方政府债务增量,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存量,确保政府债务率始终保持在绿色安全区内。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做好粮食收购工作。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巩固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坚决防范和打击邪教、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等,加强区域间在综治维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协同作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各位代表,宏伟蓝图催人奋进,使命在肩砥砺前行。做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文件下载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64-1234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