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俗称“皖西”。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接点城市、长三角产业转移辐射城市、国家级陆路交通枢纽城市。辖区东邻省城合肥市,南接安庆市和湖北省英山、罗田两县,西与河南省商城、固始毗连,北接淮南市并与阜阳市隔河相望。地跨东经115°20′~117°14′,北纬31°1′~32°40′。东起舒城县杭埠镇太平村,西至金寨县沙河乡余... [详细]
202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6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8.7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606.6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824.2亿元,增长2.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4:35.8:50.8调整为14.3:36.3:49.4。 [详细]
2021年空气质量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优良天数比例87.4%、提高2.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持续为零。22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9%,达标率95.45%。深入开展“严重促”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回头看,有效解决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顺利完成城市体检。扎实推进“畅强补”工程,环线龙河路节点全面完工,窑岗嘴大桥、皋城路节点、天堂寨... [详细]
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家、农家和儒家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南宋时发明的“突火枪”,是管状兵器的始祖。明末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的《元亨疗马集》,被后世称为兽医学的“本草纲目”。伴随着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而产生的红军文化热情高亢... [详细]
六安地势西南高峻,东北低平,呈梯形分布,形成山地、丘陵、平原三大自然区域。全市界于东经115°20’-117°14’,北纬31°01’-32°40’之间,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转换的过渡带,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全年日照1876-2003.5小时,各县区年总降水量1008.5-1545.7毫米,平均气温16.7-17.9℃,梅雨季节一般在6-7月间。在特定地域和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 [详细]
六安生态环境优良。巍巍大别山,滔滔淠史杭,山高水长,山青水秀,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六安资源丰富。有充足的农产品资源,盛产粮、棉、油、茶、麻、桑、畜禽、水产、蔬菜、水果、板栗、油茶、木材、毛竹、中药材、食用菌等110多种农副产品,为全国粮、油、猪、禽高产区。素有白鹅王国、名茶之都、中药宝库、丝绸之府、水电之乡等美誉,其中六安瓜片、皖西白鹅及其羽绒、霍山石斛、... [详细]
皖西人杰地灵,精英荟萃。数千年来,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名人,不胜枚举。良将名相、文苑群英、党史英杰、政坛名要犹如星斗中天,辉耀古今。孙叔敖(生卒年不详)寿县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详细]
2021年,全市共接待游客约42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33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67%和16.2%。 年末全市共有4A级旅游景点(区) 24处,5A级旅游景点(区) 2处。 皖西山川锦绣,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以其山水兼得、名胜众多而跻身于安徽旅游大市行列,成为全省六大旅游区之一。目前,已形成4条主要旅游线路: [详细]
六安古老而神奇,民风纯朴,风情独特。美丽的山川,丰富的饮食,寻常的起居,日常的劳作,都演绎成美好的传说和地方掌故,寄托着皖西人民对真善美的憧憬和追求。风土人情 六安风土人情具有丰厚的历史沉积和古朴之风。旧时皖西地区以农为本,安土重迁。建宅时,要求前阔后高,“宅坐青山龙虎地,门迎绿水凤凰池”(后山前水),“宁要青龙高万丈,不要白虎抬头望”(左高右低)。门向多... [详细]
霍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面积3239平方公里,人口163.8万,是革命老区、沿淮行蓄洪区、全省深度贫困县。县域有五大资源:一是富足的农产品资源。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全省水产大县,“霍邱柳编”“临水酒”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霍邱龙虾”“霍邱稻虾米”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生态稻虾第一... [详细]
六安生态环境优良。巍巍大别山,滔滔淠史杭,山高水长,山青水秀,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六安资源丰富。有充足的农产品资源,盛产粮、棉、油、茶、麻、丝绸、蔬菜、林果等110多种农副产品,为全国粮、油、猪、禽高产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是全省最大的林业基地。六安大别山以独特的地质地貌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能总蕴藏量50万千瓦以上,占全省三分之一... [详细]
六安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夏属皋陶后裔封地——史称:“皋陶卒,葬之于六(音lù)。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史记·夏本纪》记载“封皋陶之后于英(今金寨、霍邱境)、六(今六安城北)”。故六安又称皋城。六安地名是以“六”、“六国(录国)”、“六安国”、“六安州”的历史延续而来。“六国(录国)”作为一个方国,历经夏商周三代,直到公元前622年被楚国所灭... [详细]